部门主页 >> 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社会和法制专业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

1947年11月,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第一次联合会议在香港举行。1948年1月1日,会议宣布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

民革成立以后,参与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成员,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的工作,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爱国统一战线、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革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大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建立和健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在国家的改革开放建设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始终以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鞭策和激励自己,是民革的光荣传统。

民革历任主席为李济深、何香凝、朱蕴山、王昆仑、屈武、朱学范、李沛瑶、何鲁丽、周铁农。现任主席万鄂湘。

截至2012年6月,民革在全国共有30个省级委员会、267个市级委员会、52个县级委员会,共有党员101865人。

中国民主同盟简介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时,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即以部分国民参政员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任主席。1941年10月10日,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简称“十大纲领”)。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的政治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最初的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等,并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同年10月,发表《对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5年10月,民盟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政治报告》、《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国民主同盟组织规程》。会议产生了第一届中央委员会,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会议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政治主张。

1946年1月,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政治协商会议和国共两党和谈过程中,民盟与中共代表团密切配合,力促和谈成功。与此同时,参加和支持学生民主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一批优秀的民盟盟员如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杨伯恺、于邦齐等在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尤其是在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国民大会”的斗争中,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拒绝出席,并先后将投靠国民党的青年党、民社党清除出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

民建在现阶段的政治纲领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积极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民建在现阶段的任务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针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努力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参政党作用,在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建具有爱国、革命的光荣历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坚持爱国主义,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坚持遵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坚持与经济界的紧密联系,努力发挥会的特色;坚持与时俱进,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会的素质等优良传统,形成了同经济界密切联系的历史特点。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庆成立,成员主要是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人有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民建成立后,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1948年,民建响应中国共产党5月1 日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派代表赴解放区参加筹备工作。1949年9月民建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订《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建确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工作,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和发展经济,特别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积极配合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以来,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努力弘扬民主、团结、创新、奉献的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积极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在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有计划地就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很多重要意见和建议,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安定团结做了大量的工作。

民建各级组织带领广大成员,在各类企业、教育和研究部门、政府和社会管理等各个工作岗位上积极贡献力量。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开展智力扶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活动,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使本会的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每年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风险投资论坛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已经成为本会的知名品牌,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长期以来,民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民建中央还创办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经济界》杂志,开通了民建网站。

民建积极开展联谊工作,加强同港澳各界特别是工商、教育等专业界人士的联系。加强与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界人士的联络与交往,促进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促进祖国统一。发展与外国有关政党、团体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协助政府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港澳繁荣稳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民建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中城市都建立了组织,现有成员14万多人,大多数为经济界和其他方面的代表性人士。其中,有3338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16637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3709人担任区、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还有4152人担任各级特邀、特约监察员、检察员职务。

民建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黄炎培,第三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为胡厥文,第五、六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为孙起孟,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为成思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为陈昌智。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介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性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民进创始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留居上海的部分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和工商业者,主要有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在敌伪统治时期,他们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坚持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他们积极参加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并根据斗争需要,于1945 年12月30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一个以 “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成立后,先后发表了《对于时局的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立即结束一党专制、还政于民,立即停止内战、保障人民自由权利等政治主张。为了扩大和平民主力量,民进联络和团结上海68 个主要群众团体组织,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1946年6 月23日,民进参与发起并组织在上海北火车站举行的十万群众反内战大会,民进领导人马叙伦、雷洁琼等参加赴南京请愿的和平代表团,在震惊全国的 “下关事件”中被国民党特务暴徒围攻殴打,身负重伤。他们的鲜血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掀起新高潮。 1948年4月30 日,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的号召,民进坚决拥护和响应,主要领导人先后由上海及香港转入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 1949年9月,民进代表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王绍鏊、雷洁琼等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进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为纲领,制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宪法为准则,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政治路线。民进中央带领全会加强政治学习,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民进领导人和一些会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要职务。

改革开放以来,民进坚持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明确参政党性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倡尊师重教,维护人民教师的合法权益,面向社会开展讲学办学、科技咨询、智力扶贫等大量工作,积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献计出力,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世纪之交以来,创建民进的老同志先后退出领导岗位,新中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代表人士逐渐走上领导岗位,领导任期制和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强。民进继承和弘扬“ 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坚持立会为公”的优良传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丰富政治交接的时代内涵,持之以恒地将其作为参政党思想建设的主线。 提出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目标,并逐步把它定义为适应时代要求 的参政党;按照“有思有行、集智聚力、顺势而为、开拓创新 ”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学习型参政党建设,有序推进会内民主。以参政议政为民主党派的历史使命,着力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搭建工作平台,以求真务实精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一方面发挥界别优势,坚持以新作为巩固 “老阵地”,在参与 教育立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主动迎接挑战,坚持在顺势中开拓 “新领域”,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诸多新领域主动介入, 围绕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反腐倡廉、社会建设、国别研究、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等 方面持续反映社情民意,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民进坚持社会服务工作的政治性、公益性、务实性原则,发挥我会智力密集优势,团结社会力量,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集中全会力量组织开展以科技示范等为主要内容的六项“西进”活动, 以教育帮扶为重点的“同心?彩虹行动 ”;发挥教育文化领域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台港澳文化交流活动和海外联谊工作。

2012年12月,民进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深化政治交接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加强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集体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在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会中央工作和地方组织工作、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相互促进中,不断提高参政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促进与中国共产党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截至2012年12月 31日,民进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组织,有市县级组织 335个,基层组织6816个,会员 13.3万余人,平均年龄50.5岁。全会成员中有各级人大代表 2066人,各级政协委员11600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 62人,全国政协委员80人;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 920人。民进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是《民主》杂志。

民进中央历任主席是马叙伦、周建人、叶圣陶、雷洁琼、许嘉璐。现任主席是严隽琪。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介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由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农工党是在我国国内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于1930年8月9日创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了武力推翻蒋介石政权、建立以农工为主体的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1935年11月,在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易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确立了“抗日、联共、反蒋”的总方针。1947年2月,在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易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决定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合作,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在维护和巩固人民政权、参加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工党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为推进国家的各项建设事业、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世纪新阶段,农工党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充分发挥在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保护领域的独特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参加与执政党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认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团结带领全体党员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战胜非典疫情,积极参与地震灾区救灾和灾后重建,大力实施“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同心助医工程”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工党历任主席(领导人)为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季方、周谷城、卢嘉锡、蒋正华、桑国卫,现任主席陈竺。

农工党在除西藏、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组织。截至2012年9月底,党员总数12.56万人。农工党中央机关刊物为《前进论坛》。

中国致公党简介

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

中国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堂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建党以来,致公党致力于维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关注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抗日战争开始后,致公党号召广大党员投身抗日,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从此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致公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本准则,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长期以来,致公党作为参政党,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致公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积极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为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作出贡献;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以及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积极向政府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积极开展对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联谊活动,广交朋友,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同时,做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引进工作,开展对外友好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公党充分发挥与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联谊工作。通过互访及其他形式的交流,广交朋友,增进友谊;致公党还协助引进海外资金和捐款,支持国内公益事业,其中包括建医院、办学校、扶贫及赈灾等活动,同时积极为海外华侨华人、国际友人及机构来华投资、创办公益事业提供协助。目前,中国致公党与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洪门社团在内的海外社团及人士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在新的世纪,中国致公党将继续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鼓励海外侨胞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推动所在国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关心和支持祖国(祖籍国)的现代化建设;团结和引导广大归侨侨眷积极投身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加强同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的联系,鼓励他们回国服务和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广泛联系海外侨团和人士,促进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华夏儿女的大团结,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出不懈的努力。

致公党成立至今,已召开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为陈其尤、黄鼎臣、董寅初、罗豪才。现任主席万钢,常务副主席蒋作君,副主席王珣章、程津培、杨邦杰、严以新、黄格胜、曹小红(女)、李卓彬、闫小培(女)。

目前,致公党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江苏、浙江、辽宁、湖南、安徽、山东、海南、贵州、湖北、陕西、河南等省、市都有地方组织。

九三学社简介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九三学社前身为抗日战争后期一批进步学者发扬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织的“民主科学座谈会”,后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成立大会在重庆正式召开。大会发表了《九三学社缘起》、《成立宣言》、《基本主张》、《对时局主张》等文件,选举许德珩等16人为理事,梁希等8人为监事。国共和谈和旧政协期间,九三学社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反对内战,反对独裁。解放战争期间,九三学社严正声明不承认伪“国民大会”,赞成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斗争。

1949年1月,九三学社发表宣言,响应中共中央 “五一”号召和毛泽东的八项和平主张,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九三学社代表许德珩等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九三学社领导人梁希担任了林垦部部长,许德珩担任了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九三学社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政协章程总纲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组织成员参加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卫生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九三学社进一步明确了性质、地位和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显著成绩。近年来,九三学社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就非典防治、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力度、解决国有企业退休科技人员待遇、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改进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充分发挥科技界人才密集的优势,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等课题进行调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举办各种论坛和研讨活动,就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粮食安全、传统文化、生态富民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努力开拓参政议政的新领域;重视同地方合作,着力打造九三学社同地方合作的品牌,实现了从单一支边扶贫到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转变;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海外联络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积极贡献力量。

半个多世纪以来,九三学社秉承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同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宏伟事业中风雨同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携手前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奋斗,发展成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力量。

九三学社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维护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全体社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世纪三大任务贡献力量。

截止2012年底,九三学社有30个省级组织,289个设区市市级组织,27个县级市组织,5236个基层组织,全国社员总数已达132000余人。社员中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共有1938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的共有10029人,担任县处级以上政府及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共有1042人。九三学社先后拥有17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成员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九三学社社员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选、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九三学社中央历任主席为许德珩、周培源、吴阶平。现任主席韩启德。九三学社中央主办的刊物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主与科学》和在社内发行的《九三中央社讯》,下属单位学苑出版社,开通有九三学社中央网站(www.93.gov.cn)。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介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1947年11月12日,台盟在香港成立。台盟成立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支持台湾人民的反帝爱国民主斗争;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口号”,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新中国成立以来,台盟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的工作,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台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和发扬台湾人民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团结广大盟员和所联系的台胞,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台盟历届主席为谢雪红(女)、蔡啸、苏子蘅、蔡子民、张克辉。现任主席林文漪(女),副主席汪毅夫、吴国祯、陈蔚文、杨健、黄志贤、苏辉(女),秘书长张宁。1987年至1992年,台盟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实行主席团制,主席团执行主席林盛中(1987-1988年)、蔡子民(1988-1992年)。

目前,台盟在18个省、直辖市建立了组织,现有成员2700多人。

版权所有:betway必威登陆网址 党委统战部(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6699号 邮编:250021
电话:0531-59556728 E-mail:tzb@sdf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