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炎症负荷指数(IBI)与胃癌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80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180例胃癌前疾病患者作为癌前疾病组,同期于本院体检的18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IBI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IBI值;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不同指标的最佳截断值,并进一步评估IBI对胃癌的诊断价值。采用R软件包glmnet进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对筛选出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胃癌组、癌前疾病组和对照组患者的IBI水平分别为46.69±8.38、35.53±6.11、21.4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1.45,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胃癌组高于癌前疾病组和对照组,癌前疾病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3,P<0.001;t=34.15,P<0.001;t=25.1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最佳截断值为3.15(AUC=0.65,95%CI为0.54~0.73),特异性为92.31%,敏感性为43.97%;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最佳截断值为137.36(AUC=0.59,95%CI为0.51~0.68),特异性为93.66%,敏感性为34.98%;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的最佳截断值为5.18(AUC=0.69,95%CI为0.58~0.76),特异性为61.29%,敏感性为73.33%;泛免疫炎症值(PIV)的最佳截断值为276.57(AUC=0.73,95%CI为0.65~0.78),特异性为78.41%,敏感性为59.77%;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的最佳截断值为654.37(AUC=0.73,95%CI为0.66~0.78),特异性为86.32%,敏感性为62.11%;IBI的最佳截断值为49.12(AUC=0.82,95%CI为0.79~0.92),特异性为85.36%,敏感性为65.82%。LASSO回归分析显示,共有IBI、T分期、N分期、年龄、癌胚抗原(CEA)、SII、PIV、肿瘤分级8个与预后相关的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BI(HR=4.57,95%CI为3.82~5.32,P<0.001)、T分期(HR=2.54,95%CI为1.75~3.31,P<0.001)、N分期(HR=1.69,95%CI为1.15~2.21,P=0.032)、CEA(HR=1.38,95%CI为1.06~1.75,P=0.032)、肿瘤分级(HR=1.87,95%CI为1.34~2.59,P=0.026)均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BI(HR=3.96,95%CI为3.51~4.48,P<0.001)、T分期(HR=2.31,95%CI为1.63~3.02,P=0.023)、肿瘤分级(HR=1.49,95%CI为1.12~1.83,P=0.042)均为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低水平IBI胃癌患者相比,高水平IBI患者的死亡风险高达3.96倍。结论IBI可能是胃癌诊断及预后预测的重要标志物,对胃癌的诊治具有一定的科研和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