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对期刊编辑部各杂志的科学管理以及便于编辑和出版工作,推进期刊编排格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并适应网络化、数字化信息交流的需要,期刊编辑部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及国际行业规范,结合期刊编辑部系列杂志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一、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1.本规范规定了期刊编辑部系列杂志的主要编排格式及编辑加工规范。
2.本规范为统一要求,各刊编辑部一般须遵照执行,杂志所属协会/学会另有规定的,同时参照协会/学会相关要求。
3.本规范中涉及的选择性项目,或未提及的项目,其编排规范可由各刊编辑部自行决定,但应注意同一期刊同一卷内各期的格式应保持一致(各刊编辑部制定相应规范后应报期刊编辑部审核备案)。
二、本规范引用的标准和法规
GB/T 3179-2009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
GB 9999-2001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GB/T 9999.1-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1部分:CN
GB/T 9999.1-2018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第2部分:ISSN
GB/T 788-1999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
GB 3259-199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
GB 11668-1989图书和其它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GB/T 16159-2012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GB/T 13417-2009科学技术期刊目次表
GB/T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GB 6447-1986文摘编写规则
GB/T 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
GB/T 3860-2009文献主题标引规则
GB/T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
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7408-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GB/T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第1部分:一般统计术语与用于概率的术语
GB/T 3358.2-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第2部分:应用统计
GB/T 3358.3-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第3部分:实验设计
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疾病部分
GB/T 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证候部分
GB/T 16751.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
GB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
GB/T 28039-2011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 1992-07-07
新闻出版署.出版物条码管理办法.2000-03-29
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部.质技监局量函[1998]126号.关于血压计量单位使用规定的补充通知.1998-07-31
国务院令(2016)第666号.出版管理条例(2016年修正本).2016-02-0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令第13号.期刊出版管理规定(2017年修正本).2017-12-11
三、本规范由三部分组成:编排格式、编辑加工规范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第一部分编排格式
一、开本
每种期刊的版式应力求统一和稳定。根据目前国内纸张、印刷装订及相应配套设备生产现状,幅面尺寸可以适当变通,但同一期刊在同一年内各期的幅面尺寸应一致。若需要变更,应从新的一卷(年)的第1期开始,并在15日内向所在地省级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备案。采用大16开本,但根据期刊用纸情况的不同,可以有以下2种尺寸,允许误差范围均为±1 mm。
1.纸张尺寸为850 mm×1168 mm,幅面尺寸为205 mm×280 mm,版心尺寸为170 mm×245 mm。
2.纸张尺寸为889 mm×1194 mm,幅面尺寸为210 mm×285 mm,版心尺寸为170 mm×250 mm。
同一期刊各期的正文页码原则上应相对稳定。若需增减页码,应按有关规定报批。
二、刊名
1.刊名应刊印于封面、目次页和版权页的显著位置。期刊封面其他文字标识不得明显于刊名。
2.外文期刊封面上必须同时刊印中文刊名;少数民族文种期刊封面上必须同时刊印汉语刊名。
3.中文版期刊应加注汉语拼音刊名。汉语拼音刊名参照《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拼写,可刊印在封面、封底、目次页或版权页。
4.中文刊名不论在期刊的任何位置出现,必须保持名称的一致和完整,不用缩写形式。并列刊名在封面、刊脊、目次页、版权页上应以全称表达,在页眉、参考文献表中可以缩写,缩写形式按ISO 4:1997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rules for the abbreviation of title words and titles of publications的规定,具体可参照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NLM)编印的《推荐的文献引用格式》附录B(http://www.nlm.nih.gov/pubs/formats/internet.pdf)。
三、封页
封页包括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和刊脊。
(一)封面
1.封面设计应庄重、简明、美观,突出学科特点和出版特色。形式力求相对稳定,但可以考虑美观或广告布局的需要,变换色彩和图案等。
2.封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印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右上角),“××学会/协会系列杂志”字样,中文刊名(包括并列刊名和可能有的副刊名),汉语拼音刊名,中文出版年月、卷号、期号,英文刊名,英文卷号、期号、出版年月,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部分)条码(左下角)。英文版杂志、国际合作类杂志等封面编排格式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基本一致。
3.英文刊名纵排时,词序排列为由下至上,即订口朝上时由左向右阅读。封面标志项目中的数码采用阿拉伯数字,中文版期刊刊名中的数字采用汉字。条码置于封面或封底下方靠近订口处,条码符号条的方向与装订线平行或垂直。
4.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用不小于13级照排字(新五号字)印在封面的右上角。通常格式为:
ISSN ××××-××××
CN ××-××××/R
ISSN、CN与数字之间应留1个字母的空隙。
(二)封二、封三、封底
封二可作为封面标志项目的延续。封二、封三和封底均可以视情况刊印版权标志、目次表,或刊印广告,但版权标志和目次表的位置应相对固定。没有广告的期刊,一般排目次表、本刊介绍、本刊稿约等。封底下方应刊印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邮发代号和定价。示例如下(以《国际肿瘤学杂志》为例):
ISSN 1673-422X CN 37-1439/R邮发代号:24-64定价:××.××元
(三)刊脊
1.平订期刊厚度大于或等于5 mm应设计刊脊并编排刊脊名称。刊脊名称应包括刊名、卷号、期号、出版年月。刊名距上切口35 mm,出版年月距刊名20 mm,卷号距出版年月15 mm,期号距卷号15 mm。排五号黑体反白字。
2.骑马订期刊或厚度小于5 mm的平订期刊,应在封底上方距订口4~5 mm、距刊脊边缘不超过15 mm处排边缘名称,内容为刊名、卷号、期号和出版年月。
3.中文刊脊名称和边缘名称纵排,其中的数字排汉字。英文刊脊名称及边缘名称按国际惯例横排,阅读顺序为由上至下,其中的数字排阿拉伯数字。
4.刊脊颜色与封面左侧深色块相同。刊脊名称字体、大小、颜色、距离在同一卷的各期应保持一致。
四、目次
期刊每期应编印目次。目次页包括版头和目次表两部分。中、英文目次页一般应紧接封二编排,可不编入正文连续页码;也可刊登在封二、封三、封底上,但目次页所在位置各期应相同。若需变更,应从新的一卷第1期开始。
(一)中文目次表
1.中文目次表一般应排在每期的第1个单页码页上(暗码),不排在封二、封三和封底,也不从双页码起排,其后的双页码页可以续排目次表;也可以排广告,而将目次表的第2页排在第2个单页码页上。目次表第2页可通栏排或双栏排,选用哪种格式由各杂志编辑部自行确定,并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至少同一卷内各期应保持一致。
2.中文目次表第1页上方排版头。版头左侧顶格排中文刊名(长13 cm以内,高2.5 cm以内)。中文刊名下顶格排英文刊名(四号白正体),每词之间半字空,英文刊名转行时顶格排,单词避免断开移行。英文刊名下顶格五号宋体字排出版周期(2字空)、创刊年月(2字空)、卷号(l字空)、期号(1字空)、出版年月日。
3.版头下方排通栏反线,空1行后靠左侧约3/10处排竖线,线左侧排版权标志,右侧在“目次”(四黑)字样下方排目次表。
4.目次表距竖线1字空。“目次”字样顶格排(四黑),字间2字空。目次表内应列出该期全部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和起始页码以及分栏编排的栏目名称。栏目名称顶格排(五黑),只有2个字的栏目名称,字间2字空。不同栏目之间空1行。题名在栏目名称下缩1格排(五仿),若转行再缩1格排。凡有副题者,正题与副题之间推荐用冒号。作者姓名(小五楷)排版方式:每篇文章均列出全部作者姓名,作者姓名于题名下缩1格排,不同作者姓名之间1字空,回行文字齐头排。题名右侧排页码,题名与页码之间以点线相连。若题名回行,则缩1格排,回行题名与页码之间以点线相连。页码(小五宋)不加括号,个位对齐。当目次表第1、2页均排足版心高度(即正文包括页眉的高度)仍排不下而所余部分不多时,可将次要栏目题名连排,或改用小一号字排。
5.分期连载的文章应在目次表中题名后加注“待续”“续一”或“续完”等字样。每卷中未刊登“稿约”的各期杂志,应在目次表的终末与栏目名称齐头排“本刊稿约见本卷第×期第××页”(五黑)。
6.目次表中栏目名称应避免重复并保持相对稳定。栏目的排列次序一般应与文章刊载的顺序一致。同一栏目内的文章应按页码依序排列。
7.广告量较多的期刊,建议刊登广告目次。在中文目次表内列出“广告目次”字样,将广告目次表作为补白排在其他页,在“广告目次”字样后给出其所在页码。广告目次页码编排:(1)在中文目次前的广告:封面拉页,封2,前插页1,前插页2,前插页3,对中文目次1;(2)中英文目次表均单页起排,背面排广告:对中文目次2,对英文目次,对正文1;(3)插在正文中的广告:如在78-79页之间插入4面广告,分别排成78a,78b,78c,78d;(4)排在正文之后的广告,如正文最后1页是160页,其后的广告排成160a,160b,160c……对封3,封3,封4。
8.目次表下方小五黑通栏排本期责任者(如执行编委、责任编辑、责任排版、责任校对等,责任者姓名排小五楷)的有关信息。空白较大时(超过10 cm)可排编委会成员名单,或者排本刊的征订、邮购等信息,不要排补白类文稿,所排内容需上目次,页码可标注中文目次2等。
(二)英文目次表
1.英文目次表一般紧接中文目次表排。英文目次表占单页码页时,其后的双页码页可排广告,或排中、英文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不要排印正文。一般应将英文目次表控制在1页之内;超过1页时,第2页英文目次通栏排,篇幅最好超过半页,可以考虑扩大英文题名的栏目数,所余空白处不要排补白类文稿。
2.英文目次表上方排版头。版头左起顶格排英文刊名(二黑),刊名转行时顶格排,单词避免断开移行。刊名下五号白体字顶格排出版周期(2字空)、创刊年月(2字空)、卷号(逗号)、期号(2字空)、出版月日(逗号)、出版年。
3.版头上方排通栏上粗下细文武线,下方排通栏反线,空1行后靠左侧约3/10处排竖线,线左侧排英文版权标志,右侧排主要论文目次。
4.英文目次表距竖线一字空,“CONTENTS IN BRIEF”顶格排(四号方头正)。英文目次表只列出主要文章的题名(包括所在的栏目名称)、作者姓名和起始页码。栏目名称缩1格排(五黑、每个词首字母大写);题名在栏目名称下缩1格排(小五黑),若转行再缩1格排;无栏目名称时,题名顶格排。题名右侧排页码,题名与页码之间以点线相连。作者姓名在题名下缩1格排(小五斜)。作者姓名全部列出。中国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的首字母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用全拼。例如:李正安,Li Zheng’an;王和平,Wang Heping。
五、版权和其他信息
1.每期应在固定位置(如封底、封二、封三、目次页旁或目次页下方等)登载版权标志。(1)内容包括:a.刊名和可能有的副刊名、并列刊名;b.出刊周期;c.创刊年份;d.卷号(或年份)和期号;e.出版年、月(半月刊、旬刊、周刊还应标示出版日);f.主管单位及其地址;g.主办单位及其地址;h.编辑单位及其地址、电话、传真、Email、网址;i.出版单位及其地址、电话、传真、Email、网址;j.印刷单位及其地址;k.发行单位(国内外)及其地址、期刊邮发代号;l.订购处、邮购处(包括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等);m.主编(或总编辑)和编辑部主任姓名;n.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o.广告经营许可证号和商标注册号(必要时);p.版权标志及归属;q.定价。(2)对海外发行的期刊,应同时刊印英文版权标志。用外文出版发行的期刊,其版权标志应该用同种语言刊出。(3)若有编辑委员会,每年应刊登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4)如编辑部启用二维码,建议二维码的尺寸为20 mm×20 mm,置于目次页右上角。
2.中文版权:各条目名称小五扁黑体字顶格排;条目具体内容小五扁白体字缩1格齐头排,但其中的地址、电话号码(包括传真、Email等)排小六扁白体字;各条目之间空1行,条目内紧排。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下依次顶格齐头排“××××年版权归××××所有”(小五扁黑)、“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小五扁白)和“本刊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向××××杂志社调换”(小五扁白)3段文字,段末不用标点;每段文字之间空1或2行。
3.英文版权:标志内容与中文版权标志相对应,但总编辑和编辑部主任姓名为汉语拼音与汉字并列,汉字姓名加圆括号;另外,不排印因印装质量问题调换杂志的声明。版权标志的条目名称排小五黑,条目内容排小五白,地址、电话号码(包括传真、Email等)排小六白,版权归属排小五黑,编委会声明排小五白。
六、卷、期、页码、页眉、栏头
1.卷和期:期刊应依次分卷期出版,通常为每年出版1卷。每卷的各期按顺序连续编期号。卷号和期号使用阿拉伯数字。
2.页码: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标注于切口侧上角,全卷连续排页码。每期的首页和翻开的右页,均应为单数页码。力戒分散跳页排印文章。目次页不编入正文连续页码中。
3.页眉:正文部分应在页眉或其他适当位置标注刊名、出版年月、卷号和期号。对海外发行的期刊应使用外文(一般为英文)标注相同的信息。并列刊名可使用缩写。每页页眉均排中英文刊名、出版年月(半月刊、旬刊、周刊还应标示出版日)和卷号、期号(六宋),中文在前、英文在后,间隔1字空。格式如下(以《国际肿瘤学杂志》2020年第1期为例):
国际肿瘤学杂志2020年1月第47卷第1期J Int Oncol, January 2020, Vol. 47, No. 1
4.栏头:期刊正文部分可以设栏头,栏头用词应与目次表中的栏目名称一致。栏头一般宜标注在每篇文章的题名上方,右侧顶格排。如果同一栏目的文章连排,栏头可以排在该栏首篇文章的题名上方。原则上每篇文章均加栏头,但题名中已体现栏头者(例如临床病例讨论、征文通知、启事、更正等)可不加栏头。栏头文字连排,两侧加居中圆点,一律右侧顶格排小二扁宋。栏头距页眉(或水线)和题名的距离均为五号宋体字1行空。
七、题名
1.左侧顶格排,长度超过版心宽度4/5时需转行,转行时需考虑语气的停顿和该行末词的完整性,避免将一个意义完整的词拆开转行;虚词(例如“的”字)应尽可能留在行末,而连接词(例如“和”“与”“及其”等)不宜留在行末。
2.题名不得排在页末而不接正文,即避免背题。
3.一般不设副题名。确有必要时,用冒号将副题名与主题名分开;或者用与主题名字体、字号不同的文字排印副题名,以示区别。采用后一种编排格式时,在目次表中主题名与副题名用冒号隔开。
八、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
(一)作者署名
1.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题名下方,多位作者署名之间1字空或用“,”隔开由各刊自行决定。推荐用一字空隔开。
2.个人作者姓名或集体作者名称顶格排列在题名下方(五楷)。作者中单姓单名者姓与名之间不留空格,各姓名之间1字空或用“,”隔开。个人作者与集体作者并列署名时,个人作者姓名顶格排在第1行,“代表××××(集体作者名称)”顶格排在个人作者姓名行下方(五楷)。示例如下:
李××王×刘×孙××胡×
代表×××××协作组
3.英文摘要中我国作者的姓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汉族作者姓在前,复姓连写,首字母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名不缩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对于复姓或双名的汉语拼音音节界限易混淆者,应加隔音号“′”。
4.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及以集体作者署名时,建议标注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为便于读者联系建议列出通信作者的Email。集体作者成员姓名可标注于文末,除一般标出集体名称之外,还应标出项目主持者或协调者。署名者应自行确定通信作者,按照国际惯例,未标注通信作者的文章第一作者即为通信作者。
5.不建议著录同等贡献,作者需确定论文的主要责任者。确需著录可在文题下作者单位项后另起一行著录“×××和×××对本文有同等贡献”,英文为“×× and ×× are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article”。同一单位的作者不能著录同等贡献。
(二)工作单位
在作者项下另起一行注明(五楷),著录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到科室)、所在省、自治区、城市名(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可以略去省名)和邮政编码。
1.个人作者:作者单位需著录全称,如作者为同一机构的不同科室,要全部著录,不做缩略处理。在作者名后用上角码编号,同时作者单位前均冠上编号,作者与作者单位通过编号对应。按编号顺序依次列出单位名称(到科室)、城市名、邮政编码。顶格排;同一单位的多个名称之间半字空,不同单位之间隔以“;”城市名与单位名称之间隔以“,”,但若单位名称已体现城市名,则不再标注城市名;邮政编码与城市名之间半字空;句末不加标点。作者超过1位时,可请作者自行指定一位通信作者,再另起一行在“通信作者:”字样后列出通信作者姓名及Email地址。示例如下:
朱国民1潘巍2张宇峰1陈惠2
1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放疗科214200;2南京市江宁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放疗科211101
通信作者:潘巍,Email: ×××@××××.××
侯小锋薛金才田尤新刘勤江
甘肃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兰州730050
通信作者:刘勤江,Email: ×××@××××.××
2.集体作者:集体作者署名的论文,无论是多中心研究,还是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等,原则上都应有责任作者署名,人数为1~3位,通常是研究项目的实施者、领头者或协调人;并确定一位通信作者。题名下署名次序为:作者1,作者2……研究组名称。如:姜红,柯元南,Lodoz临床协作组。
刻意不列作者,可在文末与参考文献之间列出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名单和单位。“协作组成员”5个字排六黑,冒号后六宋字依次接排参加协作组各单位的名称,单位名称后括号内列出参加者姓名。例如:题名下署名为“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通信作者:王立平,Email: ×××@××××.××”,文末整理者姓名后、参考文献前单列一段写:“协作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力力);北京军区总医院(王立平、崔吉君)……”
3.个人作者与集体作者并列署名:个人作者单位编排格式同前,作者单位下另起一行写“……(集体作者名称)成员名单见文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按上文中所示格式注明集体作者成员名单。单位应注明全称(到科室),包括所在省、自治区、城市名(省会城市可以略去省名)和邮政编码。按作者姓名的排序依次将其工作单位著录于题名下作者姓名的下方,不同单位之间用“;”隔开。
4.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单位著录项目应与中文一致,且不论单位名称是否体现城市名,均标注城市名;并在邮政编码后加注国名。
九、基金项目
1.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卫生部betway必威亚洲 基金等。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在文章“关键词”下另起一行以“基金项目:”作为标志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同时,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标注其下方。
2.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其间以“;”隔开。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8AA205005);“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6BA719A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036157)。
十、编者按与编后语
编委会欲向读者推荐某文章时,或者认为有必要提请读者注意或思考、探索某些问题时,均可加“编者按”或“编后语”。“编者按”一般排在相关文章的最前面,位于栏头之下,其字号字体应与正文相区别。一般“编者按”为五号黑体,余为小五楷,排左侧4/5版面。“编后语”一般排在文章的最后,其字号字体应与正文相区别。
十一、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和关键词:占左侧约4/5版面,右侧约1/5版面空白。英文摘要排在中文摘要下方,中英文关键词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字样排小五黑,加黑体方括号,缩2格排,转行文字顶格排。摘要的撰写格式可依栏目而异。同一栏目文章摘要的撰写格式应一致。论著、综述类文章需提供中英文摘要,短篇论著、病例报道需提供中文摘要,英文摘要不做具体要求。
2.论著类文章摘要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等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临床试验研究论著中结构式摘要的小标题也可以扩展,例如“方法”可以细分为设计(Design)、附属机构(Setting)、患者或研究对象(Patients or 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主要结果测定(Main outcome measures)等,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四要素小标题排小五黑,1字空后小五宋排有关内容。英文四要素小标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单复数。
3.综述类文章摘要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资料选择、数据提炼、数据综合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英文摘要上方顶格排印英文题名(首词首字母及专有名词大写,余均小写)、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到科室)、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英文题名排小五黑正体,其余各项排小五白斜体,题名及其余各项末均不用标点;作者姓名以“,”隔开,不同单位名称均隔以“;”,城市名与邮政编码之间留半字空外,国名后不用标点。应列出每篇论文的全部作者,作者不属于同一单位者的,在作者名后用上角码编号,同时作者单位前均冠上编号,作者与作者单位通过编号对应。
5.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5个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以“;”隔开。关键词排印在摘要后、正文前。
十二、临床试验注册号和论文分类号
(一)临床试验注册号
1.为了增加临床试验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的质量及公众信任度,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04年9月在美国《内科学纪事》发表述评,提出从2005年7月1日开始其成员期刊只发表在公共试验注册机构注册的临床试验结果报告。我国医药卫生期刊也应逐步实施只发表经注册的临床试验报告。
2.临床试验注册号应是从WHO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注册号。
3.临床试验注册号排印在基金项目下面。以“临床试验注册:”为标志注明(字体、字号与摘要的其他小标题相同),写出注册机构名称和注册号。
(二)论文分类号
1.论文分类号不是期刊必须著录的项目。选择著录论文分类号的期刊,应按最新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标注。一篇文章如果涉及多学科,在主分类号之后还可以标注1~3个相关学科的分类号。
2.论文分类号排印在中文关键词下方。无需标注英文分类号。
十三、正文
1.述评类文章一律采用题名二黑、正文五仿双栏排的格式;论著一律采用题名二宋、正文五宋双栏排的格式,栏距2字空;其他文章的编排格式(如通栏、双栏、三栏等)和字体、字号由各编辑部自行确定,但至少同一卷内各期应保持一致。各页左右栏起始处不得有一两个字甩出。每篇文章均不允许跳页排印。
2.标题使用方法:新闻出版总署于2001年8月30日发布了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要求科技文献章节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科技文献的第1级层次为“章”,每一章下可依次再分成若干连续的第2级层次的“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第3级、第4级层次的“节”。章、节均从1开始连续编号,节的编号只在所属章、节范围内连续。即采用1,1.1,1.1.1,1.1.1.1,2,2.1,2.1.1,2.1.1.1……的方式进行章节编号。论著文稿的“材料(或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各节标题,如采用上述章节编号法,各节标题加序号,左对齐排,黑体四号字,二行接排。“参考文献”前不加序号,左对齐,黑体小五号字。
十四、利益冲突声明
利益冲突信息应为稿件的一部分,有或无利益冲突均需在文章中报告。要求在文后、参考文献前注明利益冲突。
示例: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曾接受****制药公司经费支持;其他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十五、插图
1.随文图:随文图一般应排在相应正文段落之后,即先见文字后见图;版位安排确有困难时,可以适当变通。图序(六黑)和图题(六宋)一般置图形下方,图序与图题之间1字空。图例一般排印在图内空白处,也可以排印在图形与图题之间。图注排印在图形与图题之间(六宋)。图序、图题等文字应单独占行,不允许混合编排(俗称补窟窿图),具体顶格排还是居中排,图题转行时转行文字齐头排、齐肩排还是居中排,应选定其中一种格式并保持全卷内各期一致。
2.插页图:集中排印在铜版纸插页时,应拼制成一块图版,缩放后各图之间距离为1 mm。每组图上方应列出正文题名(四仿居中排,副题名可省略),题名下一行右侧顶格小五号字排“(正文见××页)”字样。每幅图右下角排图序号(圈码)。图序和图题集中排于图下方。插页的页码每期单独排序,以期号-插页序号表示,期号前加“插页”字样。例如:插页1-1,表示该卷第1期第1页插页。同一插页内排印来自不同文章的组版插图时,应在不同文章插图之间加水线隔开。
3.病理图:应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每项内容之间空一字。
十六、表
应排于相应正文段落之后,即先见文字后见表;版位安排确有困难时,可以适当变通。无论半栏表还是通栏表,均应避免腰截文字,即半栏表应排印在提及该表的一段文字之后,通栏表一般应顶天或立地排。表序和表题排印在表格上方,表序与表题之间空一字;表注排印在表格下方。表序排小五黑,表题排小五宋,表内数字、文字和表注排六宋。
十七、参考文献
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在正文相应处注明。引用文献(包括文字和表达的原意)务请作者与原文核对无误。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
1.文内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
a.薛社普等[1]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
b.麦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4-6]。
c.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
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如例a);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如例b);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将之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时,不用角码标注(如例c)。
2.文后参考文献: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著录起止页码。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具体著录格式请参照《betway必威登陆网址 期刊编辑部系列杂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1] Jablonski S. Online multiple congenital anomaly/mental retardation (MCA/MR) syndromes[DB/OL]. Bethesda (MD):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US), 1999 (2001-11-20)[2002-12-12]. http://www.nlm.nih.gov/mesh/jablonski/syndrome_title.html.
[2]诸骏仁.昏厥与休克//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61-585.
十八、志谢
志谢排在正文利益冲突声明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志谢对象包括:(1)有贡献但不能成为作者的人,如:给予研究支持的部室领导;(2)提供技术帮助者;(3)财力和物力的支持者,并说明其支持的实质内容。在知识方面为本文做出贡献但又不够成为作者的人,可以在志谢中提出其姓名和工作或陈述其贡献。例如:“科学指导”“审议研究计划”“收集数据”“参与临床试验”。志谢文字需经被志谢者同意后方可刊载。“志谢”二字为六号黑体字左顶格排,空1字后,六号宋体字排具体文字,回行左顶格排,句末不加标点。志谢不与正文的层次标题连续编码。
十九、收稿日期
除了征文通知和消息报道类等文章,其他文章应在文末(参考文献下方)括号内注明收稿日期(六宋,右顶缩2格排),如:(收稿日期:2020-06-21)。收稿日期下方可视情况于括号内列出供稿编辑姓名(小五宋,右顶缩2格排),如:(本文编辑:×××)。
二十、DOI的标注
除消息类稿件外,其他文章均需标注DOI,标注于每篇文章的中英文关键词或基金项目下方。各刊可按合作平台要求执行。例,《国际肿瘤学杂志》标注规则:统一前缀/学会标志.文献类型.CN号-论文流水号。DOI:10.3760/cma.j.cnxxxxxx-yyyyyyyy-zzzzz
各字段释义:
10.3760: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统一前缀
cma:中华医学会标志
j:journal的缩写,信息资源类别为期刊
cnxxxxxx:为cn+期刊cn号6位数字
yyyyyyyy:收稿年月日(8位)
zzzzz:论文流水号(5位)
示例如下:
DOI:10.3760/cma.j.cn371439-20200621-00068
二十一、更正启事
“更正”应在目次表中列出。更正内容可在分栏排文章后占一栏排,或在三栏排文章后占一或二栏排,或通栏排。“更正”字样排五号黑体字,字间空二字,在所占栏内居中排;内容在所占栏内通栏排。启事等可参照此格式。
二十二、稿约
稿约一般于每年的第1期和年中期(周刊第25期,半月刊第13期,月刊第7期,双月刊第4期)刊登(季刊可只刊登于第1期),“稿约”字样前冠以杂志名称(例如:《国际肿瘤学杂志》稿约)。在目次表中,“杂志稿约”同栏目词一样顶格排黑体字。上半年其他各期均要在目次表最后一行与栏目名称同字体字号顶格排“本刊稿约见本卷第1期第××页”;下半年其他各期每期则应排“本刊稿约见本卷第1期第××页、第25期(周刊,半月刊第13期,月刊第7期,双月刊第4期)第××页”。
二十三、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
应在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刊登1次,时间一般同稿约;也可以每期刊登。“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字样前应注明杂志名称和编辑委员会届次。如:《国际肿瘤学杂志》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排印编辑委员会成员名单时,单姓单名者姓与名之间空1字,以求版面协调、美观。
二十四、更改刊名
1.刊名应稳定,需要更改时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批准后应在本刊发出预告。
2.更改刊名,一般应从一卷(或年)的第1期开始,并在新刊出版的第1年内,于每期封面上标示原刊名。
第二部分编辑加工规范
一、注意事项
(一)基本原则
(1)按照本刊稿约对来稿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进行加工。(2)先通读全文、审稿意见及与作者的来往信件,对其中重要部分应精读,确定加工意向后,方可进行。(3)编辑对文稿的加工主要是文字和技术性加工。(4)应尊重作者原著内容和撰写风格,对文章的论点、论据、讨论和结论不得随意改动;文稿结构的重新安排和内容的增删,属重要的修改,必须与作者商讨,由作者决定。(5)增删或改动较多时,应征得作者同意并请作者重新提供修改稿。
(二)内容
包括文字的精简与修改,数据和参考文献的核对,名词的统一,法定计量单位的执行,编排格式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统计学的审核等。
1.要注意文字的推敲,使表达确切严谨、通顺流畅,避免前后矛盾、重复、语意含混和导致歧义。修改文字不要在原字上改,应将原字圈掉,然后在其上方写出加入的文字并画线引入。添加字句可写在其上方的空行间或当页空白处,并画线引入。删除原稿中的字或句,可用横线或方块划掉,但应保持被删除的部分仍可清晰辨认,切忌用墨笔涂掉。修改电子版请用相关标记格式。注意改正错别字和自造简化字。简化字以《简化字总表(1986年版)》为准。有关汉字的字形、字音及释义等,以新版的《新华字典》为准。
2.注意核对正文与有关图表内的数据和描述,以求准确和完全一致。
3.要正确应用标点符号,尤其是注意勿在两个分号之间夹用句号。如:……①×××××,×××××;②×××××。××××××;③×××××,××××。其中②里的“。”应改为“,”;或者前两处的“;”都改为“。”。
4.正文、图表和参考文献删改后,应重新调整文章结构序号、图号、表号及参考文献序号。
5.对文内的半字线、一字线、破折号、罗马数字、外文种类、大小写、公式、算式、特殊符号、角码、字体、文献号、上角码和下角码等,应做必要的标注。
二、题名
1.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不必使用具有主、谓、宾结构的完整语句,最好不用标点符号。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一般不设副题名。确有必要时,推荐用冒号将副题名与主题名分开;或者用与主题名字体、字号不同的文字排印副题名,以示区别。采用后一种编排格式时,在目次表中主题名与副题名用冒号隔开。
2.题名用词应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也不应将原形词和缩略语同时列出。题名中的外文人名用原文。
3.文稿最好独立成篇。有的作者在一个大题目下写多篇文章,每篇加副题。遇此情况,应建议作者分别改写为独立的单篇。若一篇文章很长,需要连载,于连载时在题名后注“(续)”或“(续一)”“(续二)”,并应在连载的各部分结尾处注“(未完待续)”,最后部分结尾处注“(完)”。
4.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
三、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
1.直接参与选题、设计、研究、观察、资料分析与解释或撰写文稿关键内容,能对文稿内容负责,并同意文稿发表者,才可作为作者署名。来稿决定刊用后,应请全体作者在《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书》上逐一签名,将论文专有使用权授予版权所有单位。
2.作者姓名的排序不分院所、科室,统一按对本文贡献大小的顺序排列在题名之下。作者排序应由全体作者讨论后在投稿前确定,投稿后一般不得改动,编辑也不得自行改动作者顺序。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1字空或用“,”隔开。若作者系文稿的整理、执笔、综合者,其姓名一般放在文末,并加括号,如:“(×××整理)”。消息类文稿的作者署名也置于文末加括号。
3.作者单位名称应使用全称,并具体到科室,包括所在省、自治区、城市名(省会城市可以略去省名)和邮政编码。凡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头的单位名称,“中国人民”字样可以省略(例如: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内科);军区总医院和军医大学名称可以进一步省略“解放军”字样(例如:北京军区总医院,第三军医大学)。省会及名城(如大连、鞍山、大庆、齐齐哈尔、锦州、唐山、保定、包头、大同、青岛、开封、洛阳、徐州、延安、宁波、苏州、厦门、瑞金、深圳、桂林等)的医院和所有医学院校均不加省名。省、自治区等行政区划名要写全称。例如:“山东省某县”“内蒙古自治区某旗”,不要写“山东某县”“内蒙古某旗”。
4.与国外人员共同研究完成的论文,应共同署名,并在文内注明研究进行及完成的单位名称。外国作者姓名及单位应标注原文。
5.英文摘要中我国作者的姓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汉族作者姓名姓在前,复姓连写,首字母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名不缩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对于复姓或双名的汉语拼音音节界限易混淆者,应加隔音号“′”。少数民族作者姓名按照民族习俗,用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分连次序依民族习惯。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作者姓名的书写方式应尊重其传统习惯。外国作者的姓名写法遵从国际惯例。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单位著录应与中文一致,并应在邮政编码后加注国名。
6.署名作者在2人以上(含2人)及以集体作者署名时,应标注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为便于读者联系建议列出通信作者的Email。集体作者成员姓名可标注于文末。通信作者如变更工作单位,应注明其目前的联系方式。
四、摘要
1.需要提供摘要的论文类型及摘要撰写格式应在期刊的稿约中写明。摘要的撰写格式可随文体而异。同类论文摘要的撰写格式应一致。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必列出本学科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论著、综述类文章需提供中英文摘要,短篇论著、病例报道需提供中文摘要,英文摘要不做具体要求。
2.论著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四段式结构式摘要:“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临床试验研究论著结构式摘要的小标题也可以扩展,例如“背景”(Background)包括提供背景资料和研究目的(Objective),“方法”可包括研究设计(Design)、附属机构(Setting)、患者或研究对象(Patients or 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主要结果测定(Main outcome measures)等,“结论”包括研究最终结论、应用前景和优缺点等。
3.综述类文章的摘要,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文献量和依据、数据提炼的规则和应用方法、数据综合得出的结果和结论。可以结构式形式写出:背景(Background);数据来源(Data source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4.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除了公知公认者外,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5.中文摘要一般250~400字,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原则上相对应,但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需要,可更详细。
五、关键词
1.关键词是为了便于编制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5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致。
2.关键词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MeSH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db=mesh)中选取,其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自由词)可直接作为关键词使用,建议排在最后。中医药关键词应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医药主题词表》中选取。
3.应特别注意首标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切勿将副主题词当作关键词列出。未被词表收录的词(自由词),必要时可作为关键词使用,但排序应在最后。
六、正文主体部分
(一)主体的格式、结构应根据文章的内容、栏目,参照GB 7713-19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规定编写排列,一般分为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四部分。
1.前言(引言)
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等。某些研究还应说明该研究开始的年月,提供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参考文献。前言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可写成摘要。未经检索,前言中切忌“国内外未曾报道”等字样,也不可自我评价“达到××水平”或“填补××空白”等。前言通常不需要标题。
2.方法
描述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观察指标。常用标题有“材料与方法”“对象与方法”“资料与方法”等。
(1)临床试验研究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或其亲属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观察对象为患者时,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必要时还应说明剔除标准。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应交代干预方法的设计(随机方法)和所采用的盲法。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
(3)创新的方法应详细说明“方法”的细节,以备他人重复。改进的方法应详述其改进之处,并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原方法的出处。原封不动使用他人的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需详述。
(4)药品及化学试剂必须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确需使用商品名时,例如新药的临床试验研究,应在其通用名称后的括号内注明商品名及生产厂家。以药材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应注明药材的拉丁学名、鉴定人姓名及其工作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需描述工作原理。
(5)应明确描述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调查设计应阐明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描述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说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应阐明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描述统计学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并说明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
3.结果
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不应与讨论内容相混淆。若文稿有图表,正文不需复述全部数据,只需简述主要发现或数据。反之,若作者没有合理使用图表而文字描述冗繁,则应建议作者改用图表来表达。认真核对正文和图表的数据,达到准确、统一。应着重总结重要的研究结果。以数据反映结果时,不能只描述导数(如百分数),应同时给出据以计算导数的绝对数。一般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给出具体的统计值,例如:t=2.852,P=0.001。
4.讨论
着重讨论研究结果创新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及其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如果不能得出结论,也可通过讨论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应将本研究结果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比较,并将本研究结论与目的联系起来讨论。不必重复已在前言和结果部分叙述过的数据或资料,不要过多罗列文献,避免做不成熟的主观推断,讨论部分一般不应列图表。
(二)层次标题及编号
1.层次标题是对本段、本条主题内容的高度概括,应简短明确。同一级别层次标题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语气一致。标题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4级。同一种杂志,标题层次表达方式应统一。
2.层次标题的分级编号,推荐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该标准要求科技文献章节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科技文献的第1级层次为“章”,每一章下可依次再分成若干连续的第2级层次的“节”,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第3级、第4级层次的“节”。章、节均从1开始连续编号,节的编号只在所属章、节范围内连续。即采用1,1.1,1.1.1,1.1.1.1,2,2.1,2.1.1,2.1.1.1……的方式进行章节编号。另外,各节内层次序号也可用“分层排序法”,即按一、(一)、1、(1)顺序逐级标明,以示区别。在“一”等后要用顿号“、”,在“1”等后用圆点“.”,带括号序号后不用标点。如标题层次仅2层,序号可隔层使用,即第1层采用“一、”系列,第2层采用“1.”系列。如标题层次仅1层,可采用“1.”系列。“一、”系列的标题后,一般不接排正文,其余各层标题后均可接排正文。
3.论著文稿的“材料(或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各节标题,如采用阿拉伯数字章节编号法,各节标题加序号,左对齐排,宋体四号字,两行接排。“参考文献”前不加序号,左对齐或居中,黑体五号字。如按“分层排序法”,则各节标题位置居中,不加序号,凡居中标题,一律采用黑体字。采用短篇论著、简报类文稿均不采用居中分节标题,可加序号和标题分层或分段叙述。病例报告类文稿不设“病历摘要”或“病例报告”的标题。病例为1例时,直接以“患者”或“患儿”等开头,接排病历摘要内容。病例多于1例时,分别写“例1”“例2”……(黑体字),后空1字距,不加冒号,接排病历摘要内容(白体字)。“讨论”也是黑体,左对齐,讨论内容另起一行。其他类型文稿的文内标题和序号,可参考以上规定进行加工。
4.文内接排的序号可用圆括号数码“(1)”或圈码“①”。
(三)表
1.加工前首先应确定表的取舍。表的设置应有助于简洁、明了、直观地表达结果。若表的内容简单、用简洁文字可表达清楚的,可删去表格,选用文字;若文字叙述冗长繁琐、用表格表达便于理解,则可建议作者选用表格。表的内容不要与正文文字及插图内容重复。表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有自明性。
2.表应按统计学的制表原则设计,力求结构简洁。(1)横、纵标目间应有逻辑上的主谓语关系,主语一般置于表的左侧,谓语一般置表的右侧。一般采用三线表,如有合计行或表达统计学处理结果的行,则在该行上再加1条分界横线。(2)表应有序号和简明的表题,居中或齐左排印在表的上方,同一种期刊体例应一致。表序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依序编排。只有1张表时应标注“表1”,且“表1”为黑体。表号与表题之间至少应留1个同类字符的空隙。表题说明表的内容,必要时可说明资料的时间、地点。表题较长时应在语气停顿处转行。表题与表不得分排在2页上。(3)表中不设“备注”栏,若有需说明的事项(例如P值等),可在表内有关内容的右上角标出注释符号(建议以英文小写字母顺序标注),在表格底线的下方以相同的注释符号引出简练的文字注释。(4)表中各栏应标明标目词,参数栏的标目词一般为量或测试项目及其单位符号。若表中所有参数的单位相同,可标注在表的右上方,或表题之后(加括号)。各栏参数的单位不同,则应将单位符号加括号标注在各栏标目词后或下方,或在标目词与单位符号之间以“,”隔开。(5)表中同一栏的数字必须按位次上下对齐。若数值中有加减号(±)或起止号(~),则以“±”或“~”为中心对齐。因表内无竖线,文字与数值间、数值与数值间至少要留有1个六号字的间隙。(6)表中不用“同上”、“同左”、“〃”等类似的词,一律填入具体数字(包括“0”)或文字。若使用符号表示“未测”或“未发现”,应在表格底线的下方以简练文字注释。
3.主语横标目和谓语纵标目需要时均可分层。横标目分层时,应在横标目下缩进1个字排列;纵标目分层时,在2层标目之间加短横线。纵、横标目分层一般不超过2层,个别可至3层。
4.表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必须与正文中一致。为保持表的自明性,对表中使用的缩略语应予注释。
5.为便于排版和编辑掌握,表中注释用的角码符号一律采用单个右上角码的形式,按英文字母小写形式顺序选用:a、b、c、d……在表注中依先纵后横的顺序依次标出。表注栏要有“注:”字样,上述符号仍为角码形式。
6.表应随正文,通常应紧跟在“(表×)”或“见表×”文字的自然段落的下方,一般先见文字后见表。有时该段文字下方所余的篇幅不够列表,可继续排正文,而将表格排在下一页上,但排版时仍应排在该段文字之后。需要转页的表,应在续表的右上角或左上角注明“续表×”,并重复排印表头。表宽大于版心宽度时,可将表左转90°排,以版心高度为图宽,双页码表顶向切口,单页码表顶向订口。此类表最好占满或接近占满1页,以避免空白过多造成的版式不美观。通栏表力求顶天或立地排放,以免腰截文字。
7.根据表格内容的繁简,在“三线表”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变通表格的版式,以求得版面和谐,并可节省篇幅。(1)直表转栏排:凡谓语项目较少、全表横短竖长时,可转成双栏甚至三栏来排。两栏之间用双线隔开(双线的间距为1 mm),转栏后重复表头。(2)横表分段排:凡主语项目较少、全表横长竖短时,可把表分成2段,上下重排,上下2段之间用双线隔开(双线的间距为1 mm),下方的一段需要重复排主语横标目。
8.确保每张表都在正文中标明。
(四)图
1.图应主题明确,具有进一步说明和补充文字的功能,或者有提供实证的作用(如照片图)。当作者同时用表和图来反映某事物时,编辑应向作者提出取舍的建议,如果强调的是事物的性状或是参数变化的总体趋势,以使用统计图为宜;如果讨论的重点是项目的隶属关系或对比的准确程度,则使用统计表为宜。图应具有自明性。图的内容文字不应与正文文字及表格内容文字重复。
2.图应有简短准确的标题,连同图序号置于图形下方。图例可置于图与图题之间,或图的空白处。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顺序连续编排。只有1幅图时应标注“图1”且“图1”为黑体。
3.曲线图大小、比例应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高度与宽度之比一般以5∶7左右为宜。纵、横标目的量和单位符号应齐全,置于纵、横坐标轴的外侧居中排列。横坐标标目的排列自左至右;纵坐标标目的排列自下而上、顶左底右。右侧纵坐标标目的排列方式与左侧相同。坐标名称与标值数列的间距在图形缩放后约2 mm,坐标标值与坐标轴线的间距在图形缩放后约1 mm。图中文字缩放后大小以处于六号与新五号(照排11~13级)之间为宜,同一期刊各篇文章选用的字号应统一。
4.条图各直条宽度以及各直条之间的间隙应相等。间隙的宽度一般为直条宽度的1/2,或与之相等。条图指标数量的尺度必须从“0”开始,等距,不能折断,否则会改变各直条长短的比例,使人产生错觉。复式条图一组包括2个及以上直条,直条所表示的类别应使用图例予以说明。同一组的直条间不留空隙,各组内直条的排列顺序应一致。
5.半对数图的纵坐标没有零点,起点根据资料的情况可为……0.1,1,10……。若起点为0.1,则第一单元为0.1~1.0,第二单元为1~10……;起点为1,则第一单元为1~10,第二单元为10~100……,即后一单元的对数尺标指示数值为前一单元的10倍。各单元距离相同,但同一单元内不等距。
6.点图的横轴代表自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纵轴和横轴尺度的起点不一定从“0”开始,可根据资料情况来定。点图的点一般用大小相等的实心圆表示,应注意核对图内画出的点数与图题中注明的总例(次)数相一致。
7.照片图要求主要显示的部分轮廓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无杂乱的背景。人体照片只需显示必要部位,但应能看出是人体的哪一部分。颜面或全身照片,若不需显示眼部或阴部,应加以遮盖。使用特定染色方法的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显微照片中使用的符号、箭头或字母应该与背景有很好的对比度。涉及尺寸的照片应附有表示目的物尺寸大小的标度。
8.图中的量、单位、符号、缩略语等必须与正文中的使用一致。为保持图的自明性,图中使用的缩略语应有注释。
9.为便于排版和编辑掌握,图中注释用的角码符号一律采用单个右上角码的形式,按英文字母小写形式顺序选用:a、b、c、d……在图注中依先纵后横的顺序依次标出。图注栏要有“注:”字样,上述符号仍为角码形式。
10.中文版期刊图标题、图例及图内其他文字说明应该使用中文,也可以中、英文对照,但不宜仅使用英文。
11.图一般随正文,先见文字后见图;也可拼版制图后集中排列于正文的适当位置。拼版图应在图内排印表示图序的角码,在图的下方依序排印图序、图标题。需要印在插页上的插图,应在正文引用处标明图所在插页页码,并在插页中图的上方标明文章的题名和所在页码。图宽大于版心宽度而又无法缩小制版时,可将图左转90°排,以版心高度为图宽,双页码图顶向切口,单页码图顶向订口。此类图最好占满或接近占满1页,以避免空白过多造成的版式不美观。
12.确保每张图都在正文中标明。
(五)量和单位
1.执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各种量和单位除在无数值的叙述性文字和科普期刊中可使用中文符号外,均应使用量和单位的国际符号。非物理量的单位(例如个、次、件、人等)用汉字表示。
3.量的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用斜体排印(pH例外),符号后不加缩写点(圆点)。表示物理量的符号作下标时也应用斜体排印。单位符号用正体排印,无复数形式,符号后不加缩写点(圆点)。来源于人名的单位符号(例如Pa、Gy等)的首字母大写;“升”可用大写“L”;其余单位符号均为小写。
4. SI词头符号用正体排印,并与紧接其后的单个单位符号构成一个新的单位符号,且两者间不留空隙。106以上的词头符号(例如M、G和T等)大写,其余为小写。词头不能单独使用(例如“μm”不能写作“μ”),也不能重叠使用(例如“nm”不应写作“mμm”)。
5.表示量值时,单位符号应置于数值之后,数值与单位符号之间留1/4汉字空。但平面角的单位度(°)、分(′)和秒(″),数值和单位符号之间不留空隙。
6.一般不能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如加缩写点、下标、复数形式,或在组合单位符号中插入化学元素符号等。但mm Hg(毫米汞柱)、cm H2O(厘米水柱)例外,书写时单位符号与化学元素符号之间应留1个字母的空隙。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出的质技监局量函[1998]126号文件《关于血压计量单位使用规定的补充通知》,凡是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毫米汞柱(mm Hg)或厘米水柱(cm H2O)为计量单位,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或cm H2O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 Hg=0.133 kPa,1 cm H2O=0.098 kPa)。
7.在图、表中表示数值的量和单位时,对量符号明确的物理量可采用量符号与单位符号相比的形式。例如:m/kg,t/min。鉴于医学专业领域中很多检测指标难以规范量的符号,仍然可以沿用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即列出检测指标名称,在括号内写出单位符号。例如:血糖(mmol/L);或在检测指标名称与单位符号之间隔以“,”。同一种期刊体例应一致。
8.一般情况下,统一用L(升)作为表示人体检验组分浓度单位的分母,而不使用ml(毫升)、dl(分升)、mm3(立方毫米)等作分母。但当涉及高精度测试时,可以用ml、μl(微升)等作分母。“L(升)”与词头组合时,大、小写字母均可以,同一种期刊体例应一致。
9.单位符号可以与非物理量的单位(例如件、台、人等)的汉字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d。
10.在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应多于1条。例如:mg/kg/d应写为mg/(kg·d)或mg·kg-1·d-1。单位符号是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或移行。例如,“mmol/L”,不宜上行末排“mmol/”,下行排“L”,应将上行末的“mmol/”移至下行,与“L”连排成一行。
11.时间的表示方法:作为单位修饰词仅为数字时,天(日)用“d”,小时用“h”,分钟用“min”,秒用“s”。非单位时可用天、小时、分钟、秒。如:在描述第×天、第×小时、第×分钟,或每天、每小时、每分钟等时,均用汉字。
12.中医针灸描述穴位位置或针刺深度时使用的“寸”,表示的是“同身寸”概念,是用患者人体某段长度标志作为测量单位,因人而异,不同于旧市制长度单位的“寸”,不能换算成公制单位。中药剂量1钱按3 g计,1两按30 g计。
13.表示离心加速作用时,应以重力加速度(g)的倍数形式表达。例如:6000 ×g离心10 min。或者在给出离心机转速的同时给出离心半径。例如:离心半径8 cm,12 000 r/min离心10 min。
14. ppm、pphm、ppb、ppt分别为parts per million、parts per hundred million、parts per billion、parts per trillion等英文名词的缩写形式,不能作为单位使用。
(六)数字用法
1.按GB/T 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处理数字。
2.阿拉伯数字使用规则:(1)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2)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例如:1999年不能写成99年。日期的表示采用全数字式写法。例如:2006年2月18日,可写作2006-02-18或20060218或2006.02.18(年、月、日之间应留1个数字的空隙)。日的时间表示,按GB/T 7408-19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写法,如下午3时9分38.5秒写作15:09:38.5或150938.5。(3)计量单位前的数字和统计表中的数值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4)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号、期号、页码等用阿拉伯数字。(5)多位数的阿拉伯数字不能拆开转行。(6)多位整数和小数的分节,从小数点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半个阿拉伯数字(1/4个汉字)的空隙,不用千分撇“,”分节法。恰好4位的整数不分节。年份、部队代号、仪器型号等非计量数字不分节。
3.汉字数字的用法:(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句,应使用汉字。例如:二倍体、一氧化碳、十一五规划、十二指肠等。(2)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加标点,如七八个人、五十二三岁、两三家医院等。(3)非公历的历史纪年用汉字。例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4)部队医院编号有“第”字者,其编号用汉字。例如: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5)不定数词一律用汉字。例如:任何一个病人,这是一种免疫反应,无一例死亡。
4.参数与偏差范围的表示:(1)数值范围号的使用应统一,一般使用浪纹连接号“~”。例如:5至10可写成5~10;但5万至10万应写成5万~10万,不能写成5~10万。(2)幂次相同的参数范围:前一个参数的幂次不能省略。例如:3×109~5×109不能写成3~5×109,但可以写成(3~5)×109。(3)百分数范围:前一个参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例如:20%~30%不能写成20~30%。(4)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例如:15~25℃不必写成15℃~25℃,但不能写成15°~25℃。(5)单位不完全相同的参数范围:每个参数的单位必须全部写出。例如:36°~42°18′。(6)偏差范围:参数与其偏差单位相同时,单位可以只写1次,并应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15.2±0.2)mm。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可以写成(27±2)%,也可以写成27%±2%,而不应写成27±2%。
5.有效数字的确定:有效数字是在测量中所能得到的有实际意义的数字。一个由有效数字构成的数值,只有末位数字是估计数字,其余各位数字都是准确的。有效数字与测量仪器的灵敏度有关。以天平称重为例,如果天平的灵敏度为0.1 mg,那么称重结果12.34 mg中,12.3 mg为准确数字,0.04 mg为估计数字,2项合在一起组成有效数字。平均值±标准差(±s)的位数,除了取决于测量仪器的精密度外,还取决于样本内个体的变异,一般按标准差的1/3来确定。例如:(3.61±0.42)kg,标准差的1/3为0.14,标准差波动在百克位,即小数点后第1位上,故应取到小数点后第1位,即3.6±0.4,过多的位数并无意义。但是在一系列数值并列时,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一致。例如在3.61±0.42、5.86±0.73、2.34±0.15这样一组数据中,第3组数据标准差0.15的1/3为0.05,在小数点后第2位,则这组数据的有效位数均可取到第2位。
6.数字使用中的注意事项:(1)尾数“0”多的5位以上数字,可以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等作单位(百、千、兆等词头除外)。例如:1 800 000可写成180万;142 500可写成14.25万,不能写成14万2千5百;5000字不能写成5千字。(2)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用以定位的“0”。数值有效位数末尾的“0”也不能省略,应全部写出。例如:1.500、1.750、2.000不能写作1.5、1.75、2。(3)数值的修约按照GB 8170-1987《数值修约规则》进行,其简明口诀为“4舍6入5看右,5后有数进上去,尾数为0向左看,左数奇进偶舍弃”。例如:修约到1位小数,12.149修约为12.1;12.169修约为12.2;12.150修约为12.2,12.250修约为12.2。(4)附带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每个数值后单位不能省略。例如:5 cm×8 cm×10 cm,不能写成5×8×10 cm或5×8×10 cm3。(5)一系列数值的计量单位相同时,可以仅在最末1个数字后写出单位符号。例如:60、80、100 mol/L,不必写作60 mol/L、80 mol/L、100 mol/L。(6)分数在一行中排列时,分号用斜线。(7)正文内并列的阿拉伯数字间用逗号还是顿号不做统一要求,各刊在同种情况下选用一种符号,做到全刊统一即可。(8)表示数字的增加或减少,用词要准确。①增加:可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例如:增加到原来的2倍(原来是1,现在是2);增加(或增加了)2倍(原来是1,现在是3);增加80%(原来是1,现在是1.8);超额80%(定额是100,实际是180)。②减少:不能用倍数的提法,只能用百分数或分数表示。例如:降低到原有的80%(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或降低了)80%(原来是100,现在是20);减少到原有1/5(原来是1,现在是0.2);减少(或减少了)1/5(原来是1,现在是0.8)等。(9)用数字作分层或分组标志时,要注意避免含混不清或数值不连续。例如:共60例患者,<10岁者40例,>10岁者11例,>20岁者9例,应询问作者整10岁者属于哪一组;>10岁与>20岁有重叠,前者包含了后者,应要求作者予以明确区分。
(七)统计学方法
1.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或mean(中位数用M或median);(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或大写SD;(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或大写SE;(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或df(degrees of freedom);(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
2.研究设计:应说明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例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s或mean±SD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4.统计学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检验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应请统计学审稿专家把关。
5.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χ2=4.68,F=6.79等);在用不等式表示P值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选用P>0.05、P<0.05和P<0.01三种表达方式即可满足需要,无需再细分为P<0.001或P<0.000 1。当涉及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和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给出95%可信区间。
(八)名词术语
1.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执行,经络针灸学名词术语按GB/T 16751.2-1997《经穴部位》和GB/T 16751.3-1997《耳穴名称与部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
2.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人名可以用中译名,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
3.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如:DNA、RNA、HBsAg、PCR、CT、WBC等。不常用的、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西文缩略语不得拆开转行。
4.中国地名以最新公布的行政区划名称为准,外国地名的译名以新华社公开使用的译名为准。
5.复合名词用半字线连接。例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
6.英文名词除专有名词(国名、地名、姓氏、协作组、公司、会议等)首字母大写外,其余均小写。德文名词一律首字母大写。
(九)数学式和反应式
1.文章中重要的数学式、反应式等可另行排,并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号(式码)。序号加圆括号,右顶格排出。公式应比正文小一号字排。
2.数学式转行,应在“=”“≈”“<”“>”等关系符号,或在“+”“-”“×”“÷”等运算符号之后转行,居中排列的公式上下式尽可能在“=”处对齐。
3.反应式在反应方向符号“→”“=”等之后转行。式中的反应条件应该用比正文小一号的字符标注于反应方向符号的上下方。
4.为节省版面,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上下叠排分式应尽量改成横排分式或负数幂。
5.化学实验式、分子式、离子式、电子式、反应式、结构式和数学式等的编排,应遵守有关规则。结构式中键的符号与数学符号应严格区别,例如单键“─”与减号“-”,双键“═”与等号“=”等不应混淆。
(十)外文字母
1.应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黑白体、大小写和上下角标,以免发生误解。例如:“t”(吨)与“t”(时间)、“V”(伏[特])和“V”(体积)不可混淆。
2.外文字母正体的常用场合:(1)计量单位符号和SI词头。(2)数学式中的运算符号、指数和对数函数符号、特殊常数符号、缩写符号等。例如:Σ(连加),e、ln(自然对数),lg(常用对数),lim(极限),π(圆周率),max(最大值),min(最小值)等。(3)生物学中亚族以上(含亚族)的拉丁文学名及定名人。(4)化学元素符号。(5)仪器、元件、样品等的型号或代号。(6)用作序号和编号的字母。例如:附录A,组B。(7)外文的人名、地名和机关名以及缩略语、首字母缩写词等。
3.外文字母斜体的常用场合:(1)所有的量符号和量符号中代表量及变动性数字的下角标符号。(2)用字母代表的数和一般函数。(3)统计学符号。(4)生物学中属以下(含属)的拉丁文学名。(5)化学中表示旋光性、分子构型、构象、取代基位置等的符号。例如:左旋l-,右旋d-,外消旋dl-,邻位o-,对位p-,顺式Z-,反式E-等。(6)基因符号中的拉丁字母(注:基因符号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或由大写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组合而成)。(7)在文章中引用的外文书名、刊名和中文书名、刊名的汉语拼音名称(不使用汉语书名号“《》”)。(8)中药方剂的汉语拼音名称。
(十一)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
1.化学元素符号应当用罗马(正)体排印,首字母大写,在符号后不加圆点。
2.核素的核子数(质量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例如:14N,60Co,不写成14氮或N14,60钴或Co60。
3.分子中核素的原子数标注在核素符号的右下角。例如:14N2。
4.质子数(原子序数)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例如:82Pb,26Fe。
5.离子价和表明阴、阳离子的符号“+”或“-”标注于元素符号的右上角,离子价数写在符号前。例如:正2价的镁离子,应写成Mg2+,不宜写成Mg++。
6.激发态标注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例如:99Tcm,不写成99m锝、Tc99m或99mTc。
(十二)文字和标点符号
1.严格执行《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和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
2.除特殊需要(如中医古籍整理及文献考证的文章,专向境外发行的期刊等),不得使用已废除的繁体字、异体字。
3.应根据GB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以下为使用标点符号需要注意的几点:(1)在中文版医药卫生期刊中,句号可用“。”,也可用“.”,以采用“。”为宜。(2)表示数值范围的连接号以采用“~”为宜。但在参考文献表中表示文献页码起止范围时,应一律采用连字符。连接复合词、重叠词的两个部分的连接号,用连字符。(3)省略号应采用两个三连点“……”,其后不写“等”字。(4)撰写外文文章时应遵循外文习惯使用标点符号。例如:英文无顿号“、”,应使用逗号“,”;无浪纹连接号“~”,应使用连字符“-”;无书名号“《》”,书名、刊名用斜体排印。
(十三)其他特殊问题
1.文章中不能写出患者姓名,可采用“患者”“例1”等非特定代词。某些特定领域(如放射医学)的特定情况,可按国际惯例用专指性符号代表某一特定病例。
2.病案号、门诊号、标本号、尸检号以及涉及具体患者的各种医院编号在文章刊出时一律删除。
3.“°”是平面角“度”的符号,不能用以表示病变的程度。例如:Ⅲ度烧伤,不能写成“Ⅲ°烧伤”。
4.用“0”表示手术缝线的号数,可写成“3.0”“4.0”,或“3-0”“4-0”,不宜写成“000”“0000”或“3个0”“4个0”。
5.正文内应尽量少用括号。例如:显效(80%)、有效(10%)、无效(10%),最好写成:显效占80%,有效占10%,无效占10%。另:“……结果见表×”。此“见表×”在句中起叙述文的直接补语的作用,不宜加括号;反之,如仅起注明作用,则加括号。
6.正文内列出“(图×)”“(表×)”时,若图、表仅反映一句文字的内容,“(图×)”“(表×)”应放在句号之前;如图、表反映一段或一句以上文字的内容时,“(图×)”“(表×)”应放在句号之后。
7.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时间概念不明确的词或时间的代名词,而应写出具体年、月、日。例如:“随访至今病情稳定”,“至今”的“今”为何时并不明确,应改为“随访至××××年×月”;“会议于今年召开”,应改为“会议于××××年召开”。文稿中提及2000年以前的年代时,应说明是哪个世纪的具体年代。例如:20世纪80年代。
七、志谢
志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文章的最后,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曾经给予论文的选题、构思或撰写以指导或建议,对考察或实验过程中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员,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物质或经费帮助的单位、团体或个人等,致以谢意。对例行的劳务一般不必专门志谢。
八、参考文献
(一)引用参考文献是反映论文的科学性及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并可向读者进一步提供有关信息。除了会议消息报道等简讯外,医药卫生期刊刊登的文章一般均应附参考文献。
(二)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应限于其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上的原始文献。要避免引用摘要为参考文献。私人通信、未公开发表(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文章一般不应作为参考文献引用;若确有必要引用,可用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中注释说明,并应征得原作者的书面许可。审核后非必须用的参考文献应予删除。
(三)著录格式基本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考虑到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推荐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为美国NLM在其数据库中使用的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标准格式(http://www.nlm.nih.gov/bsd/uniform_requirements.html,以下称NLM格式),而且NLM格式已为国外多数和国内相当一部分医药卫生期刊采用,因此,凡声明加入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的期刊均可以采用NLM格式。
(四)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
1.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
a.薛社普等[1]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
b.麦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4-6]。
c.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
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之后(如例a);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如例b);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不用角码标注(如例c)。
2.标注应尽可能靠近有关引文,写在标点符号之前。在同一处同时引用几条文献时,文献序号应排放在1个方括号内。文献序号不连续时,用逗号分隔;连续时文献序号不必一一列出,用“×-×”的形式。例如:关于麻风的化学治疗,曾有多次报道[4,6-10,13-14]。文内若引用文献中的某段文字,则文献角码应标注于有关引文的右上角。若引文在全句之末,其中引文句号在引号之内,文献角码应标注在引号之外(“……。”[×]);否则应标注在句号之内(“……”[×]。)。
3.文献作者为2位时,文内引用处应列出2位作者的姓名,之间用“和”连接,在第2位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4.专著类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无论“[]”是否为角码,引文页码均处于角码位置。如包含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方括号外需标注页码,同一处可排放多个方括号,如:[1,5][3]156-160。
例如:由于“思想”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2]1194,所以“编辑思想”的内涵就是编辑实践反映在编辑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2]354。
参考文献
……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5.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列一栏说明文献来源,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五)文后参考文献表
1.参考文献一般应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排印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字样可以左顶格排,句末不用“:”;也可以居中排。同一种期刊体例应一致。
2.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要按正文标注的序号左顶格依次列出。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与正文中的序号格式一致。只有1条参考文献时,序号为1。
3.参考文献文字原则上要求用原文文字,除版次、卷号、期次、页数、出版年等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外,均应保持文献原有的形式。
4.每条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不得用“同上”或“ibid”表示。
5.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如西文加“,et al”)。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用西文或汉语拼音字母书写的著者的姓,采用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的形式;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姓名中有区别著者作用的部分需注录:如Jr,格式为“Nord GL Jr,”。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团体名称由上至下分级著录,如: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原题: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原题: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Stanford University)。
6.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任选。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7.书籍出版项中的出版地(者)有多个时,只著录第一出版地(者)。无出版地(者)的中文文献在括号内著录“出版地(者)不详”;外文文献出版地著录“S.l.”,出版者著录“s.n.”,并置于方括号内。但至少应有一项确切的信息,不能同时出现“[S.l.]:[s.n.]”的著录形式。
8.出版项中的期刊名称,中文期刊用全称;外文期刊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印的Index Medicus中列出的刊名缩写形式。
9.出版项中的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著录。如有其他纪年形式时,将原有的纪年形式置于“()”内。例如:1705(康熙四十四年)。出版年无法确定时,可依次选用版权年、印刷年、估计的出版年,估计的出版年需置于方括号内。例如:c1986:146-149;1993印刷:402-410;[1938]:28-35。
10.版本的著录采用阿拉伯数字、序号缩略形式或其他标志表示,第1版不著录,古籍的版本可著录“写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等,如:3版(原题:第三版或第3版);5th ed.(原题:Fifth edition);2005版(原题:2005年版)。
11.对于已明确被杂志接受的待发表文献,可以标明期刊及年代,其后标:待发表,或In press。以e-public形式优先发表的文献,请注意核对其纸版格式。同一期刊同一期的文献可相互引用。
(六)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详见《betway必威登陆网址系列杂志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七)参考文献的核查:编辑对作者文稿中所列参考文献应认真核查,逐条上网核查,或查阅原著、Index Medicus、《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予以修改。有的作者把西文作者的名当姓、姓当名予以缩写,则可从其提供文献的其他信息中进行核查。
九、稿约
1.期刊应有较详细的稿约,一般于每年的第1期和年中期(周刊第25期,半月刊第13期,月刊第7期,双月刊第4期)刊登(季刊可只刊登于第1期)。上半年其他各期每期均要在目次表最后一行与栏目名称同字体字号顶格排“本刊稿约见本卷第1期第××页”;下半年其他各期每期则应排“本刊稿约见本卷第1期第××页、第25期(周刊,半月刊第13期,月刊第7期,双月刊第4期)第××页”。
2.稿约中应包括期刊的性质、办刊宗旨、读者对象、投稿与撰写各类稿件的详细要求、同行审稿原则、退稿修稿方式以及编辑部联系方式等内容。
3.为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和避免一稿两投,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在稿约中写明自稿件发出(或自稿件收到)多长时间内发出稿件处理通知。
4.稿约中均需写入关于著作权转让的内容:“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著作权转让协议书》,该论文的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已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5.稿约中应写明研究参与者要提供知情同意书,作者要申明无任何形式的利益冲突。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基本参照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
一、文内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
1.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按下述3种格式之一标注:
a.薛社普等[1]指出棉酚从体内排泄缓慢。
b.麦胶敏感性肠病的发病有3种机制参与[2,4-6]。
c.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方法见文献[7]。
正文指明原始文献作者姓名时,序号标注于作者姓名之后(如例a);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献作者时,序号标注于句末(如例b);正文直接述及文献序号时,不用角码标注(如例c)。
标注应尽可能靠近有关引文,写在标点符号之前。在同一处同时引用几条文献时,文献序号应排放在1个方括号内,文献序号不连续时,用逗号分隔,连续时文献序号不必一一列出,用“×-×”的形式。例如,关于麻风的化学治疗,曾有多次报道[4,6-10,13-14]。文内若引用文献中的某段文字,则文献角码应标注于有关引文的右上角。若引文在全句之末,其中引文句号在引号之内,文献角码应标注在引号之外(“……。”[×]);否则应标注在句号之内(“……”[×]。)。
2.文献作者为2位时,文内引用处应列出2位作者的姓名,之间用“和”连接,在第2位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3.专著类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无论“[]”是否为角码,引文页码均处于角码位置。如包含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方括号外需标注页码,同一处可排放多个方括号,如:[1,5][3]156-160。
例如:由于“思想”的内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2]1194,所以“编辑思想”的内涵就是编辑实践反映在编辑工作者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方针”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2]354。
参考文献
……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
4.图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标注写在图的说明或注释中,图中不应出现引文标注。表中引用参考文献,按其在全文中出现的顺序编号,在表注中依次标注;或在表中单列一栏说明文献来源,该栏应列出文献第一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标注文献角码。
二、文后参考文献表
参考文献应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排印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字样可以左顶格排,句末不用“:”;也可以居中排。同一种期刊体例应一致。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应按文中引文的顺序左顶格依次排列,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与正文中的序号格式一致,序号后空半字空。只有1条参考文献时,序号写为1。著录文字原则上要求用原文献文字,除版次、期号、册次、页数、出版年等数字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外,均应保持文献原有的形式。有DOI序号的文献应于该条文献的最后标注DOI号码。
例如:[2]…….DOI: 10.3760/cma.j.issn.1671-7368.2020.09.003.
每条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不得用“同上”或“ibid”表示。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如西文加“,et al”)。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对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 3469《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为联机文献必须著录的项目。出版项中的出版地(者)有多个时,只著录第一出版地(者)。无出版地(者)的中文文献著录“出版地(者)不详”;外文文献出版地著录“S.l.”,出版者著录“s.n.”,并置于方括号内。出版项中的出版年采用公元纪年,用阿拉伯数字著录。如有其他纪年形式时,将原有的纪年形式置于“()”内。例如:1705(康熙四十四年)。出版年无法确定时,可依次选用版权年、印刷年、估计的出版年,估计的出版年需置于方括号内。例如:c1988,1955印刷,[1936]。出版项中的期刊名称,中文期刊用全称;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每年连续编码的期刊可以不著录期号。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一)期刊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DOI: .
1.期刊分卷
[1]Li X, Liu Q, Ye S, et al. A protease-responsive fluorescent probe for sensitive imaging of Legumain activity in tumor cells[J]. Chem Biol Drug Des, 2019, 94(2): 1494-1503.DOI: 10.1111/cbdd.13530.
[2]潘才住,杨凌,马礼钦,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唾液腺放射性损伤的可行性[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5, 22(20): 1619-1623. DOI: 10.16073/j.cnki.cjcpt.2015.20.008.
2.期刊不分卷
[3] Turan I,Wredmark T,Felländer-Tsai L. Arthroscopic ankle arthrode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Clin Orthop,1995(320): 110-114.
3.期刊无期
[4] Yang Y, Lin X, Li J, et al. Aberrant brain activity at early delay stage post-radiotherapy as a biomarker for predicting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late-delayed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Front Neurol, 2019, 10: 752. DOI: 10.3389/fneur.2019.00752.
4.期刊无卷和期
[5] Browell DA,Lennard TW.Immunologic status of the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antitumor responses[J].Curr Opin Gen Surg,1993:325-333.
5.卷的增刊
[6] Géraud G,Spierings EL,Keywood C. Tolerability and safety of frovatriptan with short- and long-term use for treatment of migraine and in comparison with sumatriptan[J]. Headache,2002,42 Suppl 2:S93-S99. DOI: 10.1046/j.1526-4610.42.s2.7.x.
6.卷中分部
[7] Abend SM,Kulish N. The psychoanalytic method from an epistemological viewpoint[J]. Int J Psychoanal,2002,83(Pt 2):491-495.
7.期的增刊
[8] Glauser TA. Integrating clinical trial data into clinical practice[J]. Neurology,2002,58(12 Suppl 7):S6-S12. DOI: 10.1212/wnl.58.12_suppl_7.s6.
8.期中分册
[9] Ahrar K,Madoff DC,Gupta S,et al. Development of a large animal model for lung tumors[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2,13(9 Pt 1): 923-928. DOI: 10.1016/s1051-0443(07)61776-x
9.两期合刊
[10] Rose ME,Huerbin MB,Melick J,et al. Regulation of interstitial excitatory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after cortical contusion injury[J]. Brain Res,2002,935(1/2): 40-46. DOI: 10.1016/s0006-8993(02)02445-9.
10.集体作者
[11]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 Hypertension,insulin,and proinsulin in participa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J]. Hypertension,2002,40(5):679-686. DOI: 10.1161/01.hyp.0000035706.28494.09.
11.作者未署名
[12] 21st century heart solution may have a sting in the tail[J]. BMJ,2002,325(7357):184.
12.同一期刊连载
[13]北京市检验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临床免疫学检验练习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5):314-315;2002,25(6): 379-381.
13.电子期刊
[14] Abood S.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in nursing homes: the ANA acts in an advisory role[J/OL]. Am J Nurs,2002,102(6):23[2002-08-12]. http://www.nursingworld.org/AJN/2002/june/Wawatch. htm.
[15]何文,胡向东,邬冬芳,等.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研究[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5,2(1): 10-12. DOI: 10.3969/j.issn.1672-6448.2005.01.006.
14.译文
[16] Kinra S,Lewendon G,Nelder R,et al.化学气体污染突发事件中的人群疏散:横断面调查.陈雷,译[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8(5): 285-288.
(二)图书
1.著作或编著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其他责任者(例如翻译者).版本项(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页-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17]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 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26.
[18] Murray PR,Rosenthal KS,Kobayashi GS,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4th ed[M]. St. Louis:Mosby,2002:45-49.
[19] Abrams WB,Beers MH,Berkow R.默克老年病手册.陈灏珠,王赞舜,刘厚钰,等译. 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25.
[20]赵耀东.新时代的工业工程师[M/OL].中国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1998-09-26]. http://www.ie.nthu.edu.tw/info/ie.newie.htm(Big5).
[21] Foley KM,Gelband H. Improving palliative care for cancer[M/OL].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1[2002-07-09]. http://www.nap.edu/books/0309074029/html.
[22]林江涛.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与治疗[M/DK].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5.
[23]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术系列多媒体教程[M/CD].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
2.专著中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页-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24]诸骏仁.昏厥与休克//董承琅,陶寿淇,陈灏珠.实用心脏病学.3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61-585.
[25] Meltzer PS,Kallioniemi A,Trent JM. Chromosome alterations in human solid tumors//Vogelstein B,Kinzler KW. The genetic basis of human cancer[M]. New York: McGraw-Hill,2002:93-113.
[26]陈彪.帕金森病[M/CD]//贾建平,张新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
[27] Anderson SC,Poulsen KB. Anderson′s electronic atlas of hematology[M/C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2.
(三)会议文献
1.会议文集或汇编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其他责任者(例如翻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页-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注:文集或汇编题名后应注明会议地点和年份。
[28]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第一届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管理和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北戴河,2002[G].北京: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医学分会,2002.
[29] Harnden P,Joffe JK,Jones WG.Germ cell tumours V. Proceedings of the 5th Germ Cell Tumour Conference,Leeds,UK,2001[G]. New York: Springer,2002.
2.会议文献中析出文献
著录格式: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会议文献主要责任者.会议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页-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30]董家祥,关仲英,王兆荃,等.重症肝炎的综合基础治疗//张定凤.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南宁,1984.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03-212.
[31] Christensen S,Oppacher F. An analysis of Koza′s computational effort statistic for genetic programming//Foster JA,Lutton E,Miller J,et al. Genetic programming. EuroGP 2002: Proceedings of the 5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GeneticProgramming,Kinsdale,Ireland,2002. Berlin: Springer,2002:182-191.
[32] Burger J,Gochfeld M. Lead levels in exposed herring gulls: differences in the field and laboratory[C/OL]//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ardous Waste:Impact on Human and Ecological Health,Atlanta,1995[2006-04-22]. http://www.atsdr.cdc.gov/c95ab.html.
(四)科技报告
著录格式:同(二)。
[3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Factors regul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 Scientific Group. Geneva:WHO,1970:1-74.
(五)学位论文
著录格式:论文作者.题名.学位授予单位所在城市:学位授予或论文出版单位,年份.
[34]杨宁.HLA-G诱导肝脏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4.
[35] Borkowski MM. Infant sleep and feeding: a telephone survey of Hispanic Americans[D]. Mount Pleasant (MI):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2002.
(六)专利文献
著录格式: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36]刘加林.多功能一次性压舌板:中国,92214985.2[P]. 1993-04-14.
[37] Pagedas AC. Flexible endoscopic grasping and cutting device and positioning tool assembly:US,20020103498[P]. 2002-08-01.
[38]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折变自适应光外差探测方法:中国,01128777.2[P/OL]. 2002-03-06[2002-05-28]. http://211.152.9.47/sipoasp/zljs/hyjs-yx-new.asp? recid=01128777.2&leixin=0.
(七)法令条例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公布日期。
[39]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1-10-27.
[4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2000-01-04.
(八)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注:标准编号与标准名称之间留1字空。
[41]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委员会. GB/T 3179-1992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九)报纸文章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电子文献是必选著录项目,其他文献可选择标注].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42]何秉贤.高新技术代替不了物理诊断[N].健康报,2006-03-13(3).
[43] Tynan T. Medical improvements lower homicide rate: study sees drop in assault rate[N]. The Washington Post,2002-08-12(A 2).
[44]傅刚,赵承,李佳路.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2005-07-12]. http://www.bjyouth.com.cn/Bqb/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htm.
(十)电子文献
除了以上(一)至(九)条中述及的文献类型的电子文献外,均依据本条款处理。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是必选著录项目].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
1.在线数据库
[45] Who′s Certified[DB/OL]. Evanston (IL): The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ists,2000 [2001-05-08]. http://www.abms.org/newsearch.asp.
[46] Jablonski S. Online multiple congenital anomaly/mental retardation (MCA/MR) syndromes[DB/OL]. Bethesda (MD):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US). 1999(2001-11-20)[2002-12-12]. http://www.nlm.nih.gov/mesh/jablonski/syndrome_title.html.
2.电子公告
[47]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 (2001-12-19)[2002-04-15]. http://www.creader.com/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48] 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 History of OCLC [EB/OL]. [2006-04-08]. http://www.oclc.org/about/history/default.htm.
3.计算机程序
[49] Scitor Corporation. Project scheduler[CP/DK]. Calif S:Scitor Corporation,c1983.
(十一)待发表材料
对于已明确被杂志接受的待发表文献,可以标明期刊及年代,其后标注:待发表,或In press。
[50]范红霞,时勘,徐长江,等.组织公民行为结构的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4,待发表.
[51] Leshner AI.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ocaine addiction[J]. N Engl J Med,1996,In press.
(十二)以电子版优先发表的文献
以e-public形式优先发表的文献,请注意核对其纸版格式。
[52] Kurth T,Gaziano JM,Cook NR. Unrepor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in a study of migrain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OL]. JAMA,2006,296:E1 [2006-09-08]. http://jama.ama-assn.org/cgi/data/296/3/283/DC1/1.[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July 18,2006].
(十三)中文文献的双语著录
对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著录时,文献序号后先列出完整的中文文献英译文,并在该参考文献最后加注“(in Chinese)”,另起行齐头列出中文文献。作者姓名的英译文采用汉语拼音形式表示,姓首字母大写,名用首字母缩写形式,大写。
[63] Chen XS,Zhang MD,Wang HX,et al. Sensory gating of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J]. Natl Med J China,2005,85(49):3457-3459. DOI: 10.3760/j:issn:0376-2491.2005.49.001. (in Chinese)
陈兴时,张明岛,王红星,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门抑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9):3457-3459. DOI: 10.3760/j:issn:0376-2491.2005.49.001.
附录(参考GB 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
1.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表1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文献类型 |
标志代码 |
普通图书 |
M |
会议录 |
C |
汇编 |
G |
报纸 |
N |
期刊 |
J |
学位论文 |
D |
报告 |
R |
标准 |
S |
专利 |
P |
数据库 |
DB |
计算机程序 |
CP |
电子公告 |
EB |
2.电子文献载体和标志代码
表2电子文献载体和标志代码
载体类型 |
标志代码 |
磁带(magnetic tape) |
MT |
磁盘(disk) |
DK |
光盘(CD-ROM) |
CD |
联机网络(online) |
OL |
注: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类型[A],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