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投稿查稿系统投稿指南|重合率检测|撰写规范|版权转让协议
专家审稿|主编审稿|编辑办公
最新录用|当期目录|过刊浏览阅读排行|下载排行|引用排行
目的研究生理能力和手术应激评分(estimation of physiologic ability and surgical stress,E‐PASS)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择山东省立医院2022年3月—2023年5月收住入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本院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统计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按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发生组(n= 29)和未发生组(n= 95),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疾病相关特征,并进行E‐PASS评价,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根治性肝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和各指标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预测E‐PASS评价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的价值。结果124例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术的患者中,围术期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29例(23.39%),其中肝功能衰竭2例(1.61%)、胸腔积液6例(4.84%)、腹腔脓肿4例(3.23%)、术后出血8例(6.45%)、腹腔感染9例(7.26%);另外,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95例(76.61%)。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在年龄、术中出血量、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方面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组术前风险分值(preoperative risk score,PRS)、手术应激分值(surgical stress score,SSS)、综合风险分值(composite risk score,CRS)评分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现PRS、SSS、CRS均会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P< 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E‐PASS预测根治性肝切除术围术期并发症存在一定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是0.617、0.614、0.6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经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引起重视,且通过E-PASS预测其围术期并发症的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探讨铸瓷粘接桥修复深覆伴单颗前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6月安徽医专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30例深覆伴前牙单颗缺失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唇侧制作铸瓷粘接桥,术后1周和6个月分别检查修复体脱落、修复体折裂、边缘密合性、继发龋、边缘着色、牙周健康状况等。结果术后1周修复效果较好,无修复体脱落及折断,边缘密合性好、无着色,牙周健康。术后6个月检查见2例修复体脱落,重新粘结后继续使用,1例探针可探及边缘,牙龈轻度炎症,其余27例未见异常,未见修复体脱落和折断,边缘密合性好,基牙无龋坏,牙周健康。结论铸瓷粘接桥修深覆伴单颗前牙缺失患者短期临床效果较好。
目的分析基于六步法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闵傲外科收治的102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在2021年9月—2022年12月进行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的疗效,对照组(2021年9月—2022年6月,共47例)患者行常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试验组(2022年7月—2022年12月,共55例)采用基于六步法的行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32.54 ± 1.68)vs.(47.76 ± 1.43)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术前指标、术中其他指标(精索内静脉复合体数量、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基于六步法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通过建立正确的手术层面,规范了手术步骤和流程,从而减少了手术时间,同时有效结扎静脉、保留动脉及淋巴管,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良好。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与营养干预情况的研究,分析营养干预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微型营养评定简表(the miniature nutritional assessment‐short form,MNA‐SF)对2020年8月—2021年7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以及营养状况评估,并获取住院期间的营养干预情况,统计分析营养干预后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共42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56例(36.9%)患者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良+营养不良风险),其发生率随年龄、疾病种类数的增长而增加。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均接受了营养干预(50/50),营养正常的患者均未接受营养干预(0/266)。接受营养干预的患者中,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为主要的干预方式,E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联合营养(EN + PN)应用比为1.68∶1.00∶1.09。67例患者入院1周后接受了第2次营养风险评估,42例患者2周后接受了第3次营养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营养指标(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合理的营养干预对老年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有显著作用,个体化、细致化的选择合适的营养干预方式极为重要。
目的探究空气污染暴露与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从2021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数据记录中识别出8 913例曾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进一步使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评估空气污染对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的不利影响。结果短期暴露于O3与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Lag6 d ~ Lag15 d和(Lag0 ~ 8) d ~ (Lag0 ~ 15)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O3在Lag0 ~ 15 d时对高血压患者血糖的影响达到最大值,O3浓度每增加10 μg/m3,血糖异常风险增加16.8%(95%CI:1.056 ~ 1.291)。此外,对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分层分析显示,O3对女性、年龄≥ 60岁、体质量正常者血糖影响更显著。结论合肥市O3浓度升高会导致高血压人群血糖水平异常风险增加。在高血压患者中,女性、老年人和体质量正常者对O3暴露更敏感。
目的了解和掌握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流行趋势,为泰安市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9—2023年泰安市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上报的病例信息和病原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9—2023年病原体检出率为28.11%,其中新冠疫情后(2023年)病原体检出率最高,为45.02%;各病原体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诺如病毒(13.50%)、沙门氏菌(10.54%)、致泻大肠埃希氏菌(3.61%)、副溶血弧菌(0.46%),志贺氏菌未检出;细菌类病原体夏季高发,5—8月检出率较高,诺如病毒冬春季高发,11月和2月为检出率高峰;0 ~ < 1岁组(30.14%)和1 ~ < 3岁组(31.49%)病原体检出率较高;农民(35.54%)、散居儿童(31.31%)和学生(30.36%)是病原体检出率较高的群体;造成病原体检出率较高的暴露食品是水产动物及其制品(43.21%)、蛋与蛋制品(37.65%)、水果类及其制品(36.63%);造成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进食场所是家庭(30.54%)。结论泰安市病原体检出率季节性明显,主要病原体是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重点人群是农民,主要可疑食品是水产动物及其制品,今后应根据主要病原体高发季节进行针对性防控,对重点人群开展科普宣传,加强主动监测和食品监管,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风险。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E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显示,EMS患者存在菌群失衡,菌群通过导致炎症,影响免疫、内分泌和代谢等机制,参与EMS的形成和发展。菌群平衡是维持局部屏障功能正常的关键因素,恢复菌群稳态有利于改善EMS患者的预后。本文就EMS与菌群失衡的相关性做此综述,以期为EMS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近年发展起来的超声造影、微血管血流成像、超声弹性成像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超声诊断技术,显著提高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对超声新技术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胃癌是最常见的胃恶性肿瘤,且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大部分患者确诊胃癌已处于晚期,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优于晚期胃癌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成为胃癌诊治的关键。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断金标准是活组织检查,但此种方法属于侵入性检查,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费用较高且容易漏诊,不适合作为筛查手段。检测血清标志物这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就血清标志物在早期胃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小白菊内酯(parthenolide, PTL)是一种从小白菊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因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复合分子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癌候选药物。研究显示,PTL不仅能有效抑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 NF-κB)和STAT-3等关键转录因子,还可以触发特定的细胞死亡路径,促使细胞内活性氧增加和Bcl-2家族蛋白改变。此外,PTL对癌症干细胞也显示出了特异性的靶向能力。鉴于PTL的显著功效,该化合物有希望成为一种新的靶向癌症治疗的药物。本篇综述聚焦于探讨PTL在肿瘤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对肿瘤细胞基因表达、信号转导以及不同细胞死亡类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