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与肿瘤
    李悦,高磊,李红昌,于宏杰,张勇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9, 46 (3): 174-177.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9.03.009
    摘要13896 PDF(pc)(631KB)( 4730 收藏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存在于肿瘤进展的所有阶段,起到促进血管生成、组织侵袭等作用,其中以M2型巨噬细胞居多。CD206是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具有高度特异性,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密不可分。已有研究表明CD206与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密切相关,深化对CD206的研究对阐述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形成机制、寻找更具针对性的靶向药物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2.铁死亡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的关系
    程霖,赵明峰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8, 45 (10): 619-623.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8.10.009
    摘要3577 PDF(pc)(655KB)( 2811 收藏
    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是铁依赖的脂质过氧化积累介导的细胞死亡,其在形态及生物化学上不同于凋亡、坏死等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发生过程中伴随着谷胱甘肽的耗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下降以及大量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研究发现,铁死亡可参与肿瘤的发生、进展,激活铁死亡通路中不同的调节位点可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因此,明确铁死亡通路及其调节肿瘤发展的相关机制可能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3.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 47 (11): 641-655. DOI:10.3760/cma.j.cn371439-20201015-00095
    摘要2886 HTML243 PDF(pc)(19845KB)( 2985 收藏
    图表|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4.肿瘤寡转移及其治疗策略
    江雪, 严森祥, 徐秋一等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3, 40 (8): 584-586.
    摘要2834 PDF(pc)(660KB)( 1693 收藏
    寡转移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是局限原发灶及广泛转移灶之间生物侵袭性较温和的阶段,是肿瘤转移灶数目少于5个的特殊时期。寡转移治疗的关键是放疗、手术和射频消融等局部治疗,同时兼顾预防远处转移。miR-200家族表达可以预测晚期肿瘤患者是否处于寡转移状态。认识寡转移并且熟悉寡转移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治疗晚期肿瘤的方法,同时使部分晚期患者有潜在治愈的可能。
    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 5)
    5.贝伐珠单抗在恶性脑水肿治疗中的应用
    于兰, 张小涛, 刘丽, 韩晓娜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7, 44 (1): 41-44.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7.01.011
    摘要2823 PDF(pc)(709KB)( 2434 收藏
    以贝伐珠单抗为主的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减少血管通透性和血脑屏障破坏,能有效减轻恶性脑水肿,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命质量。贝伐珠单抗在治疗恶性脑水肿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疗效,因此被认为是治疗恶性脑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6.靶向治疗加免疫治疗联合多介入手段治疗晚期肝癌一例
    黄斯琪, 崔新江, 宁厚法, 季硕超, 于志军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 47 (7): 444-445. DOI:10.3760/cma.j.cn371439-20191114-00054
    摘要2465 HTML52 PDF(pc)(920KB)( 617 收藏

    肝细胞癌是我国高发病率及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多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无法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低。因此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现报道分子靶向治疗加免疫治疗联合多介入手段治疗晚期肝癌1例,以期能为中晚期肝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图表|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7.化疗与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罗聪, 陶宁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7, 44 (5): 369-372.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7.05.011
    摘要2179 PDF(pc)(670KB)( 3020 收藏
    化疗耐药是临床难题,研究发现某些蒽环类化合物和奥沙利铂等化疗药物不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且可以引起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通过诱导肿瘤细胞自噬,释放3类信号:钙网蛋白暴露在细胞表面,刺激树突状细胞(DC)吞噬;三磷酸腺苷释放,招募DC进入肿瘤灶;高迁徙率族蛋白B1促进DC与垂死肿瘤细胞形成稳定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T细胞抗肿瘤免疫。深入理解化疗诱导的ICD,对于完善化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8.SLC25家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程思维,胡君,熊伍军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8, 45 (8): 548-551.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8.09.008
    摘要2142 PDF(pc)(672KB)( 1678 收藏
    人溶质载体蛋白25家族是人溶质载体蛋白家族中的一个超家族,该家族成员通过跨线粒体膜转运各种溶质从而发挥作用。线粒体载体在转运底物的性质和大小、运输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并且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该家族成员在肿瘤中异常表达,且部分成员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通过调节细胞代谢、死亡、增殖从而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9.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高爽, 胡长路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0, 47 (11): 669-674. DOI:10.3760/cma.j.cn371439-20200406-00098
    摘要1989 HTML27 PDF(pc)(4036KB)( 275 收藏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肿瘤内科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确诊的72例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6)。对照组仅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持续口服阿帕替尼,每3周为1个化疗周期,共4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5.56%(20/36)、77.78%(28/36),高于对照组的30.56%(11/36)、55.56%(2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89,P=0.032;χ2=4.000,P=0.046)。治疗4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血清CEA、CA199、CA72-4水平分别为(12.5±3.3)μg/L、(35.6±6.7)U/ml、(13.5±2.2)U/ml,均低于对照组的(22.8±4.1)μg/L、(55.6±7.4)U/ml、(21.7±3.4)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7.008,P=0.017;t=9.365,P=0.008;t=8.862,P=0.011)。研究组患者胃肠反应发生率为38.89%(14/36)、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4.44%(16/36),对照组分别为36.11%(13/36)、41.67%(15/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808;χ2=0.057,P=0.811);研究组患者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口腔黏膜炎和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27.78%(10/36)、41.67%(15/36)、27.78%(10/36)和16.67%(6/36),均高于对照组的8.33%(3/36)、16.67%(6/36)、5.56%(2/36)和2.78%(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χ2=5.445,P=0.020;χ2=6.400,P=0.011;χ2=3.956,P=0.047),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研究组患者的中位OS、中位PFS分别为18.2个月和16.1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11.8个月和8.0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21,P=0.015;χ2=5.868,P=0.018)。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老年复发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疗效优于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化疗,可延长PFS和OS,不良反应可耐受。

    图表|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10.乳腺癌分子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于双全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2, 39 (6): 432-435.
    摘要1825 PDF(pc)(698KB)( 4255 收藏
    乳腺癌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组织学形态相同的肿瘤,其分子生物学改变不尽相同。不同的分子分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的敏感性,基于基因表达谱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基础提出的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分型,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11.甲状腺未分化癌的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武元元, 王军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9, 46 (2): 98-101.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9.02.008
    摘要1797 PDF(pc)(676KB)( 845 收藏
    甲状腺未分化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生存期仅为数周或数月。尽管多学科综合治疗可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时间,但目前仍无有效提高生存率的标准治疗方法。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从基因水平上认识甲状腺未分化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从而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一些靶向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同时靶向药物治疗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临床试验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12.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血栓形成及抗凝治疗
    周英, 高勇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2, 39 (2): 120-123.
    摘要1778 PDF(pc)(622KB)( 2109 收藏
    大量数据表明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血栓形成的相关事件明显增加。化疗期间抗凝治疗不但可有效改善患者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发生,还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 4)
    13.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
    郭奕维, 刘爱春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 48 (7): 385-388. DOI:10.3760/cma.j.cn371439-20200923-00075
    摘要1743 HTML52 PDF(pc)(2802KB)( 299 收藏

    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与慢性EBV感染相关的一类罕见的B细胞淋巴瘤。主要为活化B细胞亚型,具有侵袭性,对联合化疗的反应较EBV阴性患者差,预后不良。随着对EBV阳性DLBCL发病机制、生物学特征的研究不断深入,新型治疗策略不断出现,如抗病毒治疗、单克隆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以及包括细胞免疫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内的免疫疗法,这些新的治疗策略能够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1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常见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其管理
    李慧, 杨宇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1, 48 (2): 105-108. DOI:10.3760/cma.j.cn371439-20200828-00020
    摘要1738 HTML59 PDF(pc)(3093KB)( 408 收藏

    目前临床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应用广泛,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胃肠道、内分泌和肝脏不良反应,肺脏和心脏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致命。类固醇全身治疗是对抗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主要治疗手段,如对类固醇治疗没有反应,则需要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掌握irAE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常见类型及其治疗策略,可为ICI在临床上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15.贝伐珠单抗肾脏损害作用及机制
    何艺,徐群红,陈雪琴,潘月龙,王鸣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4, 41 (8): 602-605.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4.08.014
    摘要1726 PDF(pc)(889KB)( 1473 收藏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已广泛应用,其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主要机制可能有干扰足细胞内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轴信号、继发性高血压致肾小球内压增加、内皮受损引起亚急性肾小球血栓性微血管病等。肾脏病理表现以血栓性微血管病为主,其他少见类型包括肾小球病变、肾间质病变、良性肾小球动脉硬化等。故贝伐珠单抗使用期间应密切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变化,及时治疗、减少药物剂量甚至停药,保护患者肾功能。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 1)
    16.上皮-间质转化与乳腺癌
    冯炜红, 张斌, 曹旭晨
    国际肿瘤学杂志
    17.SIRT1基因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马威, 卢颖, 毛俊, 赵文月, 李连宏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5, 42 (1): 40-42.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1.010
    摘要1684 PDF(pc)(696KB)( 1833 收藏
    Ⅲ类去乙酰化酶Sirtuin 1(SIRT1)是一种依赖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研究发现SIRT1在肿瘤中的作用具有双面性,它可通过抑制炎症、肿瘤血管形成及与肿瘤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等机制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可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基因、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肿瘤放化疗耐受以及维持肿瘤干细胞的存活等机制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 2)
    18.安罗替尼治疗小细胞肺癌一例
    王永明,韩其正,邵明远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9, 46 (4): 253-254.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9.04.013
    摘要1682 PDF(pc)(1830KB)( 3588 收藏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免疫治疗新药等层出不穷,而小细胞肺癌(SCLC)的药物治疗虽有探索,但疗效差强人意。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多个靶点。有研究显示安罗替尼对于复发性SCLC有良好的临床获益。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1例晚期SCLC患者,应用安罗替尼治疗取得良好近期疗效。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19.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形成机制及防治
    张光明,王征,张雪伟,耿平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5, 42 (6): 445-447. DOI:10.3760/cma.j.issn.1673-422X.2015.06.012
    摘要1670 PDF(pc)(714KB)( 2585 收藏
    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并与肿瘤转移复发密切相关。高凝状态形成机制与肿瘤、肿瘤相关治疗、合并症等相关。诊断指标主要有血小板、凝血与纤溶、P选择素和溶酶体蛋白、血液流变学等。肿瘤高危血栓患者应使用低分子肝素,卧床肿瘤患者及肿瘤相关手术应预防血栓栓塞,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应用溶栓,伴有高凝状态的肿瘤患者应予化疗联合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相关文章|多维度评价|评论0
    被引次数: Baidu( 7)
    20.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肠功能改变的研究
    甄亚男, 徐忠法
    国际肿瘤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