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雪娇,张哲,王建华,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心脑合病气虚血瘀证的发病原因[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120-2123. [2] 单峰,黄璐琦,郭娟,等.药食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J].生命科学,2015,27(08):1061-1069. [3] 李伟霞,唐于平,郭建明,等.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06):806-811. [4] 刘凯,王本军,马恒,等.补中益气汤对胃癌术后气虚血瘀证胃肠功能恢复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4):152-156. [5] 彭康,孙忠.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大鼠脑组织三磷酸腺苷及二磷酸腺苷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10):1908-1911. [6] 张颖智, 路娟, 宋婷, 等.加生化胶囊对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和细胞内皮因子的影响[J].中成药,2013,35(7):1356-1359. [7] 庞树玲, 高金亮.中年大鼠气虚血瘀证模拟及其机制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3):28-31. [8] 胡耀东. 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南大学,2010. [9] 娄金丽,张允岭,郑宏,等.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2):87-90. [10] 王键, 赵辉, 李净,等.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1,(42):160-220. [11] 陈可冀.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7):487. [12] 李雅君,程嘉艺.纳豆+甘麦大枣加味汤对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01):13-16. [13] 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06):19-108. [14] 万鹏.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 [15] 杨学颖,赵培佐,陈杰鹏,等.维生素K2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31(09):1110-1116. [16] 李卓江,EberhardF.Mammen.凝血酶原片段F_(1+2)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贵州医药,1997(05):257-259+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