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具有恶性程度高、分子异质性强、临床预后极差等特点。由于缺乏对PTCL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一线治疗进展长期停滞,PTCL患者的五年总生存率不足30%,临床诊疗面临巨大挑战。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及高通量多组学测序的发展推动了分子靶点的发现和药物的研发,多种新型药物在PTCL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及耐受性,包括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及抗体偶联药物、信号通路抑制剂等。本文就精准医学时代下PTCL临床治疗中新型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Gasdermin(GSDMD)蛋白家族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其特征为细胞肿胀、疏松及炎性介质释放。研究发现,滋养细胞层焦亡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密切联系,会使滋养层细胞侵袭功能下降,侵入母体蜕膜过浅,子宫螺旋动脉重塑障碍,诱发氧化应激反应,释放大量炎症因子,诱导免疫细胞聚集,产生炎性损伤,进而导致复发性流产、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本文就细胞焦亡在不良妊娠结局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筛选出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的蛋白组学相关预后特征(proteomics-related prognostic signatures,PRPS),从而预测UC患者的生存预后。方法通过Cox回归模型确定UC中的PRPS,以多因素Cox回归的结果计算每一位患者的风险评分(risk score, RS)。以RS中位值为标准进行风险分组并构建RS预后模型,依次进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分析,绘制包括风险分组的临床列线图来预测患者的预后,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与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进行验证;然后进行基因组学分析,与蛋白组学研究互为补充。采用基因富集分析与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探究在风险分组中活跃的生物学功能、作用通路及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变化。结果在UC中确定6个PRPS作为预后指标。生存分析(Kaplan-Meier, KM)表明,高风险组患者的OS与FPS明显低于低风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ROC曲线表明,RS预后模型有可靠的预测能力,1年、2年、3年生存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710、0.709、0.719。列线图用来协助临床医生预测UC患者的生存率是可靠的。基因组学分析表明,基因与蛋白质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性。基因富集分析表明,PRPS的生物学功能与通路富集在人类免疫应答上。免疫细胞浸润性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及NK细胞在高风险人群中显著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RPS可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来预测UC患者的生存率及肿瘤的恶性程度。
目的探究本科护生对安宁疗护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潍坊医学院2017至2020级护理学本科生864名,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及临终关怀态度调查量表(中文版)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护生对安宁疗护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护生对安宁疗护态度的总分为75 ~ 146(97.92 ± 8.29)分,对安宁疗护的态度主要受性别、生源地和是否愿意照护临终患者3个因素影响(P< 0.01,R2= 0.080)。结论护生对安宁疗护的态度评分处于中等水平,且受性别、生源地及是否愿意照护临终患者3个因素影响;医学院校需要开展相关课程,提高护生对安宁疗护的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以期提高对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辅助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筛选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靖江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46例晚期肺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安罗替尼组)和治疗组(安罗替尼联合深部热疗组),每组患者各23例。治疗12周后进行影像学和相关血液学评估。主要观察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65.21%vs.34.78%)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91.30%vs.60.87%)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261,5.855;P= 0.039,0.016)。治疗组患者咳嗽、气急、胸痛、疲乏、咳血、食欲下降好转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其阳性率均高于治疗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CEA、VEGF水平及其阳性率均高于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D3、CD4水平均低于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65.22%vs. 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261,P= 0.039)。结论深部热疗辅助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可明显提高ORR和DCR,缓解患者咳嗽、气急、胸痛、疲乏、咳血、食欲下降等不适表现,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升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目的系统评价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术后颜面向下体位与非面向下体位对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关于颜面向下体位与非面向下体位对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本研究共纳入6篇RCT,研究对象共计478例,其中颜面向下体位249例(大裂孔111例,小裂孔138例),非面向下体位229例(大裂孔100例,小裂孔129例),对纳入的数据应用RevMan5.4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黄斑裂孔总体闭合率和基于黄斑裂孔大小的亚组分析。结果颜面向下体位组的总体黄斑裂孔闭合率显著高于非面向下体位组(OR= 0.23,95%CI:0.10 ~ 0.52,P< 0.001),小裂孔闭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46,95%CI:0.11 ~ 1.93,P= 0.290),大裂孔闭合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0.18,95%CI:0.07 ~ 0.47,P< 0.001)。结论黄斑裂孔 > 400 μm的患者,采用颜面向下体位可提高裂孔闭合率。直径≤ 400 μm的小裂孔患者,非面向下体位组裂孔闭合率良好,术后需避免仰卧位,无需强制术后面部朝下体位。
目的对3种不同的影像诊断方法:经直肠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endoanal ultrasound,3D-EAUS)、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推荐较优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提供可靠证据。方法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诊断性试验的Meta分析,比较3D-EAUS、MRI、MSCT在肛瘘诊断应用中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集成受试者工作特征(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主要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3D-EAUS、MSCT及MRI的SROC曲线显示大多数点落在曲线上或位于曲线的左上角,提示3者均有较好的诊断效果。3D-EAUS对肛管括约肌间型和经肛管括约肌型的诊断灵敏度较高,但对肛管括约肌上型和肛管括约肌外型的灵敏度相对较低;MSCT对区分高位复杂瘘、低位复杂瘘管及内口数量的灵敏度较低;MRI无论是平扫还是多序列联合下对肛瘘的诊断,其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3D-EAUS和MSCT。结论MRI可作为诊断肛瘘较优的影像学选择。
目的探究多西环素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口腔医学院收治的牙周炎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牙周基础治疗)、联合组(51例,牙周基础治疗+多西环素),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量、GCF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进行牙周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评价。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GCF量低于对照组,GCF中TGF-β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GCF中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PD、PLI、SB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西环素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可显著下调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牙周指标,提升整体疗效。
胸腔积液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病因复杂多样,传统检验方法已满足不了目前临床诊断的需求。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是一项正在飞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对比传统检验方法有诸多优势。本文对近年来二代测序技术在胸腔积液病因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以及胸腔积液作为样本的可行性方面作一综述。
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 PVS)是大脑中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充满液体的间隙,是脑脊液和代谢产物的引流系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上可见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可能反应了脑血管周围脑脊液和代谢产物的清除功能障碍。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脑淀粉样血管病变可能是驱动不同部位EPVS形成的主要机制。另外,不同部位的EPVS可能与不同类型的认知功能障碍相关。为加强广大研究者对EPVS的进一步理解和重视,本文将不同部位EPVS的发生机制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予以综述。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量减少、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退化导致骨强度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病率较高,老年人居多,尤其以绝经后的大龄妇女最为多见,其特点为骨质量差、易发生再次骨折、常伴随疼痛与活动受限。及时的预防与合理的治疗,对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及减轻患者的痛苦至关重要。常见的预防措施有饮食、药物等方式,治疗方式则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主要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措施、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等方面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与预防研究进展。
近年来,基因编辑新技术CRISPR/Cas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associated nuclease 9)颇受关注,可用于在体内或体外编辑多种细胞中的单个或多个基因,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Cas9核酸酶可以通过改变其引导的单一向导RNA(single-guideRNA,sgRNA)序列,结合到新的特定基因序列进行靶向编辑。研究发现,CRISPR/Cas9系统存在的脱靶风险已成为该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个挑战。本文对CRISPR/Cas9系统作用机制、肿瘤临床应用进行简要综述,重点关注该系统存在的脱靶效应,并总结归纳减少或避免脱靶的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