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抑郁症的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产生的影响。方法整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10 ~ 94岁人群抑郁症发病率数据,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抑郁症标化发病率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抑郁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结果1990—2019年中国居民抑郁症的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存在性别差异。Joinpoint回归模型显示,女性抑郁症标化发病率在1990—2019年平均每年下降0.64%[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 = -0.64%,P< 0.001)];男性抑郁症标化发病率在1990—2019年平均每年下降0.26%(AAPC = -0.26%,P= 0.008)。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显示,抑郁症发病风险总体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随时期的推移变化趋势不明显;随队列的推移总体为下降趋势。结论1990—2019年中国居民抑郁症的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应关注老年人群,制定卫生政策,以减轻社会负担及促进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
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2022年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猝死的预防管理指南是对2015年ESC发布的指南的更新,其中有诸多新增内容与更新推荐。指南增加了公共基础生命支持、基因检测、危险评估等推荐,更新了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治疗推荐,目的是更好地指导临床。
线粒体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合成酶(mitochondrial 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A synthase,HMGCS2),是酮生成途径中的第一限速酶,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HMGCS2在疾病中的作用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目前虽发现HMGCS2在多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探索HMGCS2的致病机制及预后意义。本文通过综述HMGCS2在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因素,探讨HMGCS2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肠道菌群与宿主形成庞大的共生生态系统,通过影响肠管中各种细胞的功能来调节宿主肠道的免疫状态。肠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抵御有害物质损伤肠管。研究认为,维持效应性免疫与免疫耐受性之间的平衡成为临床治疗免疫性疾病的重要靶点。肠道黏膜免疫系统通过对肠道内共生菌的识别形成免疫耐受,对侵入的病原体识别并激活效应性免疫,以此建立肠道的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系统。本综述简要概括肠黏膜免疫耐受的建立机制、肠道菌群在诱导肠黏膜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以及肠道菌群诱导免疫耐受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可对共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基于Golden Gate技术构建psiCHECK-CcdB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探讨其能否用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药物筛选。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CcdB致死基因、氯霉素基因与Golden Gate组装所需的BsmBI酶切位点,将其克隆至psiCHECK-2载体,构建出重组载体psiCHECK-CcdB。利用2种大肠杆菌DB3.1与DH5α对该载体的致死效率进行检测,选用1 387 bp大小的外源片段克隆至psiCHECK-CcdB载体,检测其连接效率,并验证重组载体能否发挥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功能,监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菌落PCR以及测序鉴定psiCHECK-CcdB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该质粒可有效致死无法耐受CcdB毒素的大肠杆菌DH5α菌株,在DB3.1菌株中正常生长。采用Golden Gate的方法可将外源片段简单快速克隆至psiCHECK-CcdB载体中,连接效率显著提高且低背景克隆。通过测定双荧光素酶表达强度,证实了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靶向性结合目的基因可显著下调荧光素酶的表达,成功发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功能。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siCHECK-CcdB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应用Golden Gate组装技术,简化了实验操作流程,降低了实验成本,具备较高的阳性克隆率与多片段一次性组装的潜力,在RNAi药物筛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ericoronary adipose tissue,PCAT)是心外膜脂肪的一部分,毗邻冠状动脉,PCAT与冠状动脉及周围的心肌之间缺乏筋膜层的间隔,共享相同的微循环,因此PCAT据其特殊的位置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PCAT和冠状动脉之间的信号传导是双向的,PCAT释放一组维持血管稳态的脂肪因子和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的异常分泌可能会促进炎症和血管生成,进而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本综述将重点介绍PCAT调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索山东省高校大学生疫情期间心理应激反应与免疫球蛋白G N-聚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疫情期间betway必威登陆网址 在读学生15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SRQ问卷调查大学生心理应激水平,采用超高液相色谱法进行血浆IgG N-聚糖的检测与分析。IgG N-聚糖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探讨心理应激与IgG N-聚糖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IgG N-聚糖水平与心理应激水平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在心理应激高分组中GP4和GP8的水平相比正常组显著升高,G2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心理应激程度与GP3、GP4、GP8和G0呈正相关关系,与GP12、GP14、GP17、GP18、G2、Stotal及S1呈负相关关系(P< 0.05),整体表现为IgG半乳糖基化和唾液酸化修饰水平与心理应激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山东某高校大学生疫情期间心理应激反应与IgG N-聚糖存在关联性。IgG N-聚糖所反映的半乳糖基化和唾液酸化修饰水平可能通过改变IgG的炎症效能影响心理应激反应的程度。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betway必威登陆网址 第二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盐酸罗哌卡因组(R组)、盐酸罗哌卡因 + 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组(RD组),每组30例。R组和RD组患者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PVB(T4 ~ 8),R组在手术侧的椎旁间隙内推注0.5%盐酸罗哌卡因20 mL,RD组在手术侧的椎旁间隙内推注0.5%盐酸罗哌卡因 + 1 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药液20 mL。3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比3组患者气管插管即刻(t0)、手术开始后2 h(t1)、手术结束时(t2)及手术结束后24 h(t3)的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记录3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过程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的用量和手术结束后48 h内静脉镇痛泵患者自我控制(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 PCA)给药的次数,记录3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6、12、24、48 h安静状态下及用力咳嗽时的视觉模拟痛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检测不同时间点3组患者皮质醇(cortisol, COR)、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及血糖(glucose, GLU)浓度,对比手术结束后1天和7天内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组和RD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手术结束后48 h内PCA给药次数较C组患者减少,而RD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丙泊酚的用量、手术过程中瑞芬太尼的用量及手术结束后48 h内PCA给药次数较R组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t0时比较,3组患者在t1~ t3时的COR、E、NE及GLU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C组和R组比较,RD组在t2、t3时的COR、E、NE及GLU浓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RD组手术结束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肺炎发病率及急性肺不张发病率均低于C组和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TPVB复合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增强盐酸罗哌卡因的阻滞作用,麻醉作用时间更长,可以明显缓解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降低手术结束后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加速患者的康复。
目的基于高通量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细胞因子信号抑制物(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基因家族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Oncomine、UNLCAN、cBioPortal、Kaplan-Meier plotter、David等多个在线数据库对SOCS家族分子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临床病理特征、生存分析、基因突变、生物学功能方面进行综合分析。String在线数据库用于构建SOCS家族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果大部分SOCS家族基因在HCC中存在表达差异,SOCS5和SOCS7表达显著上调(P< 0.05),而SOCS2、SOCS3、SOCS6、CISH表达下调(P< 0.05)。该家族基因SOCS1、SOCS2、SOCS4、SOCS5、SOCS7、SOCS8与预后相关(P< 0.05)。SOCSs家族成员在HCC患者中的基因改变形式主要包括扩增、突变和多重基因等类型。在HCC与SOCS家族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Jak-STAT、炎症反应等方面。结论SOCS基因家族大部分成员在HCC中差异表达,可能是治疗肝细胞癌潜在的新靶点。
Ⅱ型固有淋巴细胞(type Ⅱ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s)是一群具有与Ⅱ型辅助性T细胞(type Ⅱ helper T cells, Th2)功能相似、能快速分泌Th2型细胞因子的固有免疫细胞,在2型免疫反应(type 2 immunity)中具有重要作用。ILC2s可接收来自上皮细胞、基质细胞、神经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信号,进而调控下游效应细胞的功能,从而在肺、皮肤等屏障组织发挥重要的效应功能。本文将对ILC2s的分类、发育和主要功能进行概括,对近年来ILC2s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垂体瘤是常见的、慢性的、复杂性的颅内肿瘤,是一种多病因、多过程、多后果的全身性疾病。传统的单因素模型很难阐明垂体瘤的分子机制,而随着多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单因素策略逐渐转变为多因素系统策略,更有利于垂体瘤的预测、预防和治疗。在垂体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肽组、代谢组和影像组等水平的一系列分子改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相互关联形成了复杂的分子网络系统。此外,多组学的重心正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垂体瘤的多组学系统策略中,基于质谱分析的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存在形式的研究(proteoformics)起着核心作用。本文综述了多组学、基于多组学的分子通路网络、基于分子通路网络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现状,并对垂体瘤的预测、预防和个体化医学(predictive, preventive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PPPM)进行了展望。
目的探索实验室规模生产质粒DNA(plasmid DNA,pDNA)的制备工艺。方法选用质粒pEGFP-N1E.coliStbl3菌株,用最陡爬坡试验(plackett-burman,PB)筛选出影响质粒产量最显著因素,响应面法优化重组菌高产发酵条件。采用碱裂解,浓缩质粒,通过凝胶、亲和、离子等层析分离纯化pDNA,并对所纯化的pDNA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用PB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筛选出的关键因素是:酵母提取物20 g/L,甘油6 g/L,接种物浓度吸光度(optical density,OD) = 0.014。在最佳条件下进行3次平行发酵,生物量OD 600达28.07 ± 2.01,质粒产量(21.34 ± 1.31) mg/L。pDNA纯度(A260 nm/A280 nm)为1.91 ± 0.02。内毒素含量小于0.005 EU/g DNA;几乎检测不到蛋白质及细菌基因组DNA残留,达到相关质量标准。结论本研究采用的制备工艺可生产出高质量的pDNA。
BIM属于Bcl‐2家族,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因子。BIM缺失能导致促凋亡结构域BH3缺失,从而阻碍细胞凋亡。已有研究报道,BIM缺失及表达下降可能引起患者对肿瘤治疗的抵抗。本文旨在对BIM缺失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治疗疗效的关系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索烟酸对小肠RORγt+Tregs稳态的影响。方法构建抗生素导致肠道共生菌群失调模型,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肠固有层(small intestinal lamina propria,SILP)RORγt+Tregs的比例;向含抗生素饮水中添加烟酸,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肠固有层RORγt+Tregs、TH17细胞的比例以及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处理会导致小肠肠道固有层RORγt+Treg比例显著降低,添加烟酸能够逆转这种情况,并能够显著促进小肠固有层RORγt+Treg的增殖,而对TH17细胞没有作用。结论烟酸促进RORrt+Treg的增殖可能是肠道菌群维持小肠固有层RORrt+Treg稳态可能的机制之一。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后差。早期筛查可及早诊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磁共振在PCa筛查和主动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多参数前列腺磁共振检查序列多、检查时间长、费用高,限制了前列腺磁共振筛查的普及,因此优化磁共振的扫描序列、缩短检查时间、提高诊断符合率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文对磁共振技术在PCa早期筛查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亨廷顿病。但是对cAMP进行直接调控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靶向调控cAMP的水解酶有望成为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策略。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s, PDE4)是特异性催化cAMP的酶,已被证实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并开发靶向PDE4的药物将有助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本文综述了PDE4的特性和功能,回顾了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作用作出展望。
氢分子作为一种生理性调节因子,抗炎、抗氧化作用明显。近年来,氢分子生物医学临床试验研究逐渐增多,为众多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对氢气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以及炎症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多数研究证明了氢分子在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为临床适应症的扩大奠定了初步基础。
目的通过筛选处方以及工艺,制备与参比制剂体外溶出行为一致的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并开展2种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以溶出度、片剂硬度和片重差异为考察因素,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处方中缓释骨架材料、粘合剂、增塑剂的用量以及制备工艺等进行考察,筛选出最优处方,并将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在4种介质中的溶出曲线以及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比较。结果盐酸二甲双胍作为主药,用聚氧乙烯作为缓释骨架材料,用羟丙甲纤维素为粘合剂,硬脂酸镁为润滑剂,制成缓释型片芯。利格列汀为主药,聚乙二醇为增塑剂,羟丙甲纤维素为包衣材料,作为包衣液,使用包衣机进行包衣,制得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通过比较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可知二者的溶出曲线相似性因子f2> 50。对犬体内药动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参比制剂与自制制剂中2种主药在犬体内的Cmax相当,说明在相同时间内二者可以达到同样的有效浓度。结论利格列汀二甲双胍缓释片的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内外溶出行为一致,制备方法简单可行,可满足大生产的需要。
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E)是一种非感染性的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炎性脑病。随着自身抗体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AE的治疗逐渐成为神经免疫领域的研究热点。AE的常规治疗为免疫治疗,大多数患者经一线及二线免疫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有部分患者经免疫治疗后效果欠佳。托珠单抗(tocilizumab, TCZ)作为一种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在难治性AE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对TCZ应用于难治性AE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青少年人群的肥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广泛参与宿主的脂肪代谢,在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发现为青少年肥胖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使通过干预GM治疗青少年肥胖成为可能。本文就青少年肥胖与GM的相关性以及可行性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通过干预GM治疗青少年肥胖提供理论支持。
近年来,基因编辑新技术CRISPR/Cas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associated nuclease 9)颇受关注,可用于在体内或体外编辑多种细胞中的单个或多个基因,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Cas9核酸酶可以通过改变其引导的单一向导RNA(single-guideRNA,sgRNA)序列,结合到新的特定基因序列进行靶向编辑。研究发现,CRISPR/Cas9系统存在的脱靶风险已成为该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个挑战。本文对CRISPR/Cas9系统作用机制、肿瘤临床应用进行简要综述,重点关注该系统存在的脱靶效应,并总结归纳减少或避免脱靶的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是由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所致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和长期愈后较差的重要原因。SAE临床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的变化,包括注意力缺陷、谵妄、嗜睡和昏迷;慢性期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SAE的临床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研究人员应致力于更好地理解脓毒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探索可能的有效干预和治疗措施。本文对SAE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与预防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对体外诱导的脂肪肝细胞模型脂质代谢的影响,为进一步拓广rhGH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HepG2细胞脂质积累,构建脂肪肝细胞模型,对细胞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rhGH处理,利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PA和rhGH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油红O染色评估HepG2细胞中的脂质积累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和Western blot评估HepG2细胞系内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利用0.2 mmol/L PA,成功诱导了脂肪肝细胞模型,该模型表现为细胞质内脂滴显著积聚。经rhGH刺激后,胞内脂滴积聚随rhGH浓度升高而降低,40 μg/L的rhGH给药浓度可达到显著降脂效果。RT‐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rhGH处理后细胞内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脂质分解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rhGH可通过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来减轻PA诱导的HepG2细胞中的脂质沉积。
目的研究1990—2019年中国居民肺疾病死亡趋势及其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 APC)模型探讨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结果1990—2019年,中国COPD的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 AAPC) = 4.1%,P< 0.05],男性和女性年平均变化率分别为3.6%、4.7%; 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COPD的死亡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男性RR值为0.06~29.33;女性RR值为0.07~31.35);死亡风险随着年份的增加而降低(男性RR值为1.17~0.78;女性RR值为1.46~0.63);死亡风险随着年代的增加而降低(男性RR值为:3.75~0.15;女性RR值为:3.28~0.18)。结论1990—2019年中国COPD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龄越大、出生越早的人群其死亡风险越高,需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防护,降低我国COPD负担。
目的探究布瓦西坦抗癫痫关键靶基因,并对其抗癫痫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旨在为癫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Drugbank数据库获取布瓦西坦靶基因;利用MAGMA软件验证靶基因与GWAS数据遗传信号富集分析;经R语言超几何分布分析布瓦西坦靶基因与癫痫单基因突变相关风险基因的共享基因;从文献检索中获取单细胞测序数据后,利用R语言EWCE包分析布瓦西坦靶基因及单细胞测序数据,获取布瓦西坦靶基因富集神经细胞类型;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布瓦西坦GO及KEGG富集分析,探究布瓦西坦抗痫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Drugbank数据库筛选出19个布瓦西坦靶基因。布瓦西坦靶基因与癫痫GWAS数据存在显著相关性,与单基因突变所致癫痫风险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共享基因,且主要为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布瓦西坦的靶基因显著富集于中型多棘神经元,其靶基因功能分别富集于电压门控钠通道复合物等细胞组分、钠离子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电压门控钠通道激活等分子学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则显著富集于细胞色素P450代谢。结论布瓦西坦可能通过调节中型多棘神经元中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相关靶基因发挥其抗痫作用。
目的探究氢气干预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对脂蛋白相关酶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敲除(LDLr-/-)小鼠高脂饲料饲喂4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小鼠模型,同时饮用富氢水及4%氢气吸入联合干预,检测小鼠血脂情况、疾病标志物水平、血浆中多种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分子水平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活力。结果氢气干预可以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及肝脏损伤标志物水平,降低血浆中多种LPC分子水平,改善Lp?PLA2活力。结论氢气干预可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小鼠中发挥作用,可能通过调节Lp?PLA2活性及降低LPC水平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目的探讨止喘灵注射液雾化给药对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效果,评价止喘灵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的安全性。方法通过检测小鼠哮喘的潜伏期和哮喘次数评价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通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white blood cell,WBC)、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的数目评价过敏性炎症反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的表达量;通过观察动物一般行为、神经系统反应评价大剂量连续雾化给予止喘灵注射液的安全性。结果雾化吸入不同浓度止喘灵注射液可缓解小鼠哮喘样行为、改善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数目及血液中IL?4、IgE表达量。其中以止喘灵注射液稀释1倍(临床剂量)效果最佳,与阳性对照药布地奈德效果相当。雾化吸入相当于20倍临床剂量止喘灵注射液对小鼠一般行为、神经系统、尿液、粪便、唾液、体质量以及摄食量无影响。结论雾化吸入止喘灵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小鼠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给药方式。
目的研究E2F家族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以及与免疫浸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E2F转录因子家族在不同类型癌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GEPIA 2数据库分析E2F转录因子家族在宫颈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不同临床分期间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E2F转录因子家族在宫颈癌中的预后价值。使用cBioPortal数据库进行E2F转录因子家族的共表达基因和遗传学突变分析。采用WebGestalt数据库对E2F家族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及通路的富集分析。采用TIMER 2.0数据库分析E2F转录因子家族与宫颈癌中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中E2F1、E2F2、E2F3、E2F7、E2F8的表达均较正常宫颈组织高,但与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预后分析显示,E2F1高表达和E2F3低表达与患者更长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明显相关。基因变异分析显示,E2F1基因变异率为5%,为E2F家族中最高。计算宫颈癌E2F家族成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E2F2与E2F7、E2F8的表达,E2F3与E2F5的表达,E2F7与E2F8的表达均呈正相关;E2F2与E2F5的表达呈负相关。GO分析显示,E2F基因家族的相关功能主要指向生物调节和能量代谢;KEGG分析显示,E2F基因家族主要与细胞分裂、衰老及细胞周期密切相关。TIMER2.0数据库分析显示,部分E2F家族成员的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呈正相关,与巨噬细胞浸润呈负相关。结论E2F转录因子家族在宫颈癌中存在表达失调,家族成员E2F1,2,3,7,8是未来宫颈癌精准治疗的潜在靶点,而E2F1和E2F3可能成为评价宫颈癌预后新的生物标志物。
草本植物黄芩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其应用范围广阔并且极具临床价值,早期主要用于保肝、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除湿利尿、止血安胎、化脓性感染、黄疸等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黄芩除具有清热化痰等药理活性外,还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保肝利胆等药理作用,尤其在保护和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黄芩苷是黄芩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也是药典中规定的黄芩质量把控的关键指标。黄芩及黄芩苷具有多种药效,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特别是对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也具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对黄芩及黄芩苷在神经精神疾病中所产生的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扩大黄芩的适应证,开发以黄芩苷为基础的新型神经保护药物提供参考与借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致死率高。当急性大血管闭塞引起脑梗死时,血管内治疗可以快速地开通闭塞血管,实现缺血组织再灌注,以及时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患者预后。但有部分患者会在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恶性脑水肿,且死亡率高。为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恶性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本文从脑水肿的发病机制以及影像学标志物及时间窗、中性粒细胞计数、侧支循环、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B型利钠肽对脑水肿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探索脑水肿的早期临床干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作为肾细胞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与糖代谢相关的疾病。Warburg效应是ccRCC的主要代谢途径,也是癌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Warburg效应靶向治疗ccRCC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治疗晚期ccRCC开辟了新领域。Warburg效应在ccRCC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关键酶与ccRCC的作用关系尚在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Warburg效应中关键酶的作用及调控因素进行综述,探讨Warburg效应在ccRCC中的作用机制。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围绕不合理处方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促进他汀类药物安全、有效、经济、适宜使用。方法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SPSS系统调取2020年全年门诊以及住院患者使用的所有降血脂类药物的规格、剂型、药物消耗总量、消耗金额、通用名、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等信息,统计分析各类降血脂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他汀类药物地位,重点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并回顾性抽取、点评此时期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门诊处方,在分析不合理处方基础上,给出合理用药建议。结果该院所用降血脂药物中,他汀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DDDs构成比37.3%,他汀类药物中瑞舒伐他汀使用率最高(47.68%);随机抽取1 200张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处方中,有113张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率9.42%),主要涉及适用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当、配伍不符以及处方不规范等问题,其中,适应证不适宜占所有不合理处方比例最高(55.10%);针对具体用药不合理问题,提出定期抽查处方等4条建议。结论该院他汀类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需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具体患者疾病特点不断完善合理用药方案,加强临床药学服务,提高用药合理性。
目的以泰山白首乌根际真菌Penicilliumsp. XYR‐9为研究对象,寻找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新型天然产物,为高效、低毒新型抗菌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和物质基础。方法在优化其发酵条件基础上,确定大米培养基为最优发酵方案,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富集,以活性为导向,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等方法分析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得到5个吲哚二萜类化合物并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化合物1、3和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95.70、106.40和118.65 mg·L-1,对大肠杆菌标准菌株的MIC值分别为54.12、43.54和42.74 mg·L-1。结论通过分离Penicilliumsp. XYR‐9次级代谢产物获得的5个吲哚萜类化合物,抗菌活性测试提示该类化合物对细菌具有弱的抗菌作用。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分型多且不易识别,包括标准APS和非标准APS(non-criteria APS, NC-APS),又按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分为原发性APS(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PAPS)和继发性APS(second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SAPS),其中又以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APS多见。目前预防和治疗APS的指南共识主要讨论了小剂量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和肝素的使用原则,对近年出现的NC-APS临床表现的管理也主要依赖于低质量的证据,尚未形成高级别指南共识。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PL)阳性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或者在妊娠期、手术、感染等二次打击诱发下,可以导致APS疾病反复且危险性增加。本文主要围绕APS的特征,aPL生成的机制与临床表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RTX)、贝利尤单抗(belimumab, BEL)以及泰它西普(telitacicept, TA)生物制剂治疗相关症状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生物制剂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PS的新策略。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和体外实验的方法探索酮体代谢相关基因ACAT1在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对BCa相关的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制作韦恩图取交集筛选出BCa中具有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检索PubMed筛选出酮体代谢相关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明确筛选的基因参与酮体代谢调控通路。将酮体代谢相关基因与具有差异表达的基因取交集得到酮体相关的BCa差异表达基因。在TIMER2.0数据库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对比ACAT1在BCa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在HAP数据库寻找ACAT1在BCa中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数据;在Ualcan数据库探索ACAT1的表达与BCa临床性状之间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索ACAT1对BCa患者预后的影响;基于TIMER2.0数据库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探讨ACAT1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并分析ACAT1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体外功能学实验验证ACAT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BCa中ACAT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多种临床性状呈正相关(P< 0.01)。Kaplan-Meier曲线提示,高表达ACAT1的BCa患者总体生存率低于低表达ACAT1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合年龄及临床分期的多因素Cox回归提示,ACAT1可以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TIMER2.0分析发现,ACAT1与BCa的免疫浸润呈正相关(P< 0.01)。体外实验验证,敲低ACAT1可以促进BCa的增殖、迁移和侵袭(P< 0.01)。结论酮体代谢相关基因ACAT1高表达可能抑制BCa的发生,可能对BCa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个线粒体衍生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激活剂(second mitochondria?derived activator of caspase,Smac)蛋白是一类存在于线粒体中的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拮抗剂,在肿瘤细胞凋亡过程中从线粒体释放,与IAP结合抑制其功能。目前Smac模拟物已经成为癌症中一类很有前途的靶向疗法,正在进行临床测试。乳腺癌作为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癌症,其治疗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针对Smac模拟物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高级别脑胶质瘤因其术后复发率高、辅助治疗疗效差,并且能直接影响认知功能等特点,导致预后较差,对患者危害巨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在该领域中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疗策略过程中,其异质性高、侵袭性强及血脑屏障限制的特点成了最主要的障碍。当下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仍然是先通过手术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胶质瘤病灶,术后辅以内科治疗或者联合放射治疗。然而,在手术及放疗等局部治疗后仍高概率复发的大背景下,内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材料工程学、基因测序技术及肿瘤免疫学等多学科共同发展,一系列新的、前景广阔、极具潜力的内科诊疗技术涌现出来。对目前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进展及未来展望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将对实施更深层次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目的探讨深部热疗辅助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筛选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靖江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46例晚期肺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安罗替尼组)和治疗组(安罗替尼联合深部热疗组),每组患者各23例。治疗12周后进行影像学和相关血液学评估。主要观察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65.21%vs.34.78%)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91.30%vs.60.87%)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261,5.855;P= 0.039,0.016)。治疗组患者咳嗽、气急、胸痛、疲乏、咳血、食欲下降好转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及其阳性率均高于治疗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CEA、VEGF水平及其阳性率均高于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 <0.05),治疗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D3、CD4水平均低于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65.22%vs. 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261,P= 0.039)。结论深部热疗辅助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可明显提高ORR和DCR,缓解患者咳嗽、气急、胸痛、疲乏、咳血、食欲下降等不适表现,有效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升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